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科普 天气科普

香港华南海域天气报告_香港华南海域天气报告海

tamoadmin 2024-08-03 人已围观

简介1.今年五一天气怎么样?2.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不是全球变暖么,怎么又出来寒冬了?3.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天气有什么影响?4.为什么今年上海雪这么大哦?5.天气为什么这么不稳定如题 谢谢了一:北美黑风暴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

1.今年五一天气怎么样?

2.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不是全球变暖么,怎么又出来寒冬了?

3.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天气有什么影响?

4.为什么今年上海雪这么大哦?

5.天气为什么这么不稳定如题 谢谢了

香港华南海域天气报告_香港华南海域天气报告海

一:北美黑风暴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惩罚。由于开发者对土地的不断开垦,森林的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现象。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纽约时报》在当天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专题报道.黑风暴的袭击给美国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原已遭受旱灾的小麦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当时美国谷物市场的波动,冲击经济的发展。同时,黑色风暴一路洗劫,将肥沃的土壤表层刮走,露出贫瘠的沙质土层,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制约灾区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秘鲁大雪崩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拥有一望无垠的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它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著名的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峰,山体坡度较大,峭壁陡峻。山上长年积雪,“白色死神”常常降临于此。10年5月31日,这里发生了一场大雪崩,将瓦斯卡兰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造成两万居民的死亡,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此时,在寒冷的地区,不少人都已沉睡于梦乡之中。

突然,远处传来了雷鸣般的响声。随即大地像波涛中的航船,顿时失控,在疯狂、猛烈地颤抖着。紧接着,又从远处传来了天崩地裂般的响声。震耳欲聋,把人们从酣梦中惊醒。那些正在夜读、和工作着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呆了。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房屋便东倒西歪、吱吱作响地坍塌下来。

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地震灾祸已经降临。

那些还未及逃离屋子的人们,都被压在倒塌下来的乱砖碎石之中。外面,寒风凛冽,漆黑一片,谁也看不到谁,只听到隆隆的崩塌声。

忽然,又一阵惊雷似的响声由远至近,从瓦斯卡兰山峰方向传来。一会儿,山崩地裂,雪花飞扬,狂风扑面而来。

原来,由地震诱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巨大雪崩爆发了。

地震把山峰上的岩石震裂、震松、震碎,地震波又将山上的冰雪击得粉碎。瞬时,冰雪和碎石犹如巨大的瀑布,紧贴着悬崖峭壁倾泻而下,几乎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塌落了九百米之多。

刚遭受地震袭击的容加依城,人们惊魂未定,又被随之而到的冰雪巨龙席卷,大多数人被压死在冰雪之下,快速行进中的冰雪巨龙,又使许多人窒息而死。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悲惨的雪崩灾祸。

三:孟加拉国特大水灾

1987年7月, 孟加拉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连日的暴雨,狂风肆虐,这突如其来的天灾,使毫无任何准备的居民不知所措。短短两个月间,孟加拉国64个县中有47个县受到洪水和暴雨的袭击,造成2000多人死亡,2.5万头牲畜淹死,200多万吨粮食被毁,两万公里道路及772座桥梁和涵洞被冲毁,千万间房屋倒塌,大片农作物受损,受灾人数达2000万人孟加拉国位于孟加拉湾以北,属于恒河平原的东南部,其西为东高止山脉,东为阿拉干山脉,北为喜马拉雅山脉。境内有河流230条,每年的河水泛滥都使孟加拉国蒙受巨大的损失。加之这里地处季风区,印度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带着温暖而又饱和的水汽向低压区冲来。当受到山脉的阻挡时,立即降雨。这就使得地势平坦低洼的孟加拉国难逃水灾的侵袭。

水灾的发生,加剧了人民的贫困程度,联合国就此展开了两项粮食供给。仅一项的实施每年就要耗资2000万美元。

这样巨大的损耗却仍未得到的重视。大自然原有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但通过有力的预防措施可使其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1987年9月,孟加拉国灌溉、水利发展和防洪部长阿尼斯·伊斯拉姆·马哈茂德在事后说道,“如果我们和印度、尼泊尔能在有效利用本地区水利,即在冬季增加河水流量,在雨季控制洪水这些问题上达成协议的话,我们本来可以减轻7月和8月份在这里发生的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的。”他的这番话若早能做到,数以千万的人民就不会无家可归。

水灾给人民带来的不仅是贫困、饥饿,同时也滋生了大量的细菌。各种疾病在受灾区流行,约有80万人染上痢疾,近百人丧生。这无疑又使孟加拉国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如何摆脱水灾带来的沉重灾难,如何使这个南亚穷国的危机有所缓和,已成为孟加拉国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四:印度“黑色妖魔”鼠疫

老鼠,不仅偷吃粮食,它给人类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传播病菌,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流行的鼠疫,全球性鼠疫发生过3次,死亡人数过亿,不少城镇灭绝。据文献统计,死于鼠疫的人数,超过历史上所有战争死亡的人数的总和。无怪乎人们称这种疾病为“黑色妖魔”。 1994年9、10月间,印度遭受了一场致命的瘟疫。泉神节过后的第二天苏拉特市医院接收到30名病情相似的患者。起初医生并不知道病人患的是鼠疫。但接二连三有人死亡,又传来马哈什特拉附近的拉杜尔流行鼠疫的消息,这才意识到一场灾难已经降临。一时间,火车站、汽车站都挤满了成千上万的逃难者。30万苏拉特市民逃印度的四面八方,同时也将鼠疫和这种恐惧的心理带到了全国各地。

不到两周时间,这种可怕的瘟疫已扩散到印度的7个邦和新德里行政区。鼠疫的降临,对毫无准备的印度当局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印度卫生部不得不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请求支援,以解燃眉之急。

鼠疫的流行,引起人们的极度恐慌。这种恐惧犹如大火一样,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中止了同印度的各项往来。这对印度来说,经济方面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据有关方面统计,用于治疗和预防鼠疫方面的费用就高达数百亿美元。

人们不禁要问,销声匿迹多年的鼠疫为何再度在印度广为流行呢?专家们一致认为鼠疫的爆发是极为肮脏的环境所致。据说,苏拉特市是印度最脏的城市,贫民窟、集市、街头巷尾,垃圾成堆,臭味熏天。鼠疫流行期间,每天清出的垃圾多达1400吨。遍地的垃圾成为老鼠繁衍滋生的温床。

消灭老鼠,应当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各国相继建立了灭鼠公司之类的专门组织,联合国已成立相应的灭鼠机构。整个地球都在向老鼠展开一场艰难的战斗。虽然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彻底消灭鼠患的办法,但是,科学的不断发展必能战胜鼠患,这是我们大家都坚信的。

五:喀麦隆湖底毒气

帕梅塔高原,是个美丽而令人陶醉的地方。

1986年8月21日晚,人们正在酣睡之中,突然一声巨响划破了长空。不少人还没等弄清发生了什么事,就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这晚,位于非洲喀麦隆西北部,距首都雅温得400公里的帕梅塔高原上的一个火山湖———尼奥斯火山湖,突然从湖底喷发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它犹如泛滥的洪水,沿着山的北坡倾泻而下,向处于低谷地带的几个村庄袭去……

次日清晨,喀麦隆高原美丽的山坡上,水晶蓝色的尼奥斯河突然变得一片血红,好像一只溃烂而愤怒的红眼睛。草丛里到处躺着死去的牲畜和野兽。尼奥斯湖畔的村落里,房舍、教堂、牲口棚完好无损,但是街上却没有一个人走动。走进屋里探个究竟,令人震惊的一幕映入眼帘,那里都是死人。这是多么凄惨的景象!死者中有男人、女人、儿童,甚至还有婴儿。

从幸存者的口里,人们知道了惨案发生的经过,伴随着昨晚飞响的,还有一股幽灵般的圆柱形蒸气从湖中喷出,整个湖水一下子沸腾了起来,掀起的波浪袭击湖岸,直冲天空,高达80多米,然后又像一柱云烟注入下面的山谷。这时,一阵大风从湖中呼啸而起,夹着使人窒息的恶臭将这朵烟云推向四邻的小镇。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灾祸中,至少有1740人被毒气夺去了生命,大量的牲畜丧生,加姆尼奥村靠火山湖最近,受灾也最为严重。全村650名居民中,仅有6人幸存。

这一喷毒,立即引起了各国的极大关注。尼奥斯火山湖,也因此更闻名于世。日本、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迅速地派出了紧急救援队,并派出专家对尼奥斯湖喷发毒气的成分进行实测,凶手究竟是谁?专家们努力地寻找答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终于查明了尼奥斯湖中所喷出的有毒气体成分。专家们一致认为,喷出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而恶臭则来自硫化氢。人们在向自然界征服和索取的同时,也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湖底毒气这种自然造成的突发性灾难,让人类尝到了苦果.。

六:伦敦大烟雾

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这里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像是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据统计,伦敦的雾天,每年可高达七八十次,平均5天之中就有一个“雾日”。每当大雾降临,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

与1952年的状况相比,今天的伦敦是一座净化的城市。那时候,伦敦有燃煤发电厂,离市中心不远处有许多工厂。大多数住家用烧煤来取暖。以煤为动力的蒸汽机车拉着一节节列车开进首都 。对小汽车和卡车产生的废气几乎没有控制措施。

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期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雾散以后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

1952年12月3日清晨,伦敦气象台报告说,一个气峰在夜间通过,中午气温可达到5.6℃,相对湿度约为70%。对于本地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好日子——一个可爱的冬日。

这一天,从北海吹来一股风,吹遍了整个英格兰,将英国中部的工厂和城市居民住户中烟囱内冒出来的团团浓雾吹到了九霄云外,因而空气变得十分清新怡人。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灾难正悄悄地来临。

傍晚时分,伦敦正处于一股巨大的高气压气旋的东南边缘,较强劲的北风围绕着这个反气旋顺时针吹着。第二天,即12月4日,这个气旋中心已到了伦敦以西几百公里处,沿着通常的路径向东南方向移动。上午风速变小,云层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时至中午,乌云把太阳全部遮住,伦敦上空阴霾弥漫,气象台温度表的读数为3.3℃,相对湿度上升为82%。

12月5日,一个异常的情况出现了。伦敦气象台的风速表测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量度——风速读数完全是静止的。据当时专家的估计,此时风速不超过每小时3公里。

伦敦处于死风状态,空气中积聚着大量的烟尘,经久不散,风太弱又无法带走林立的工厂烟囱与家庭排出的各种有害的烟尘。于是,大量的煤烟从空中纷纷飘落,美丽的泰晤士河谷被烟雾笼罩。一位在船上干活的小徒工,烟雾的入侵使他泪如泉涌;烟雾穿门入室,钻进了格林威治区的居民家中,使人们痛苦难忍……

雾云在城市上空悬浮了5天,逐步变得更脏和更有毒。伦敦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10倍。

烟雾使数千受害者患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影响肺部的疾病。最后,到12月10日烟雾散去时,估计已有4000人死亡,其中多数是年长者。

今天,烟雾的主要起因是机动车所排放的废气的污染。像洛杉矶、墨西哥城等大城市内,烟雾一直悬浮在空中。使用无铅汽油和安装机车排气催化转化器,有助于减少受这种污染而损害健康的危险。但是,这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七:百慕大地区神秘灾难

在本世纪海上发生的神秘中,最著名而又最令人费解的,当属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连串飞机、轮船失踪案。据说自从1945年以来,在这片海域已有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神秘的无故失踪。失踪之多,使世人无法相信其尽属偶然。所谓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岛,南到波多黎各,西至美国佛罗里达州这样一片三角形海域,面积约一百万平方公里。由于这一片海面失踪叠起,世人便称它为“地球的黑洞”、“魔鬼三角”。 11年10月21日,一架满载着冻牛肉的运输机“超星座号”,从一艘正在海面工作的探测船上空飞过。船员们眼看它飞了一分钟左右,突然,飞机好像被海水吸住似的一头坠进海里。以后,船员们什么也未看见,既没有发现油迹,也没有找到尸体和飞机残骸。唯一能证实飞机失踪的,只是海面上漂浮的一大块带血的牛肉。

“超星座号”飞机的失踪,只是这片神秘海域许许多多起失踪之一。据统计,自1840年至1945年间,这片海域上空就有100余架飞机失踪;而这里消失的船只则更多。

这片被世人称作“海上墓地”的地方,就是引起全世界许多科学家关注的百慕大三角区。

“超星座号”的失踪,与难以计数的其他失踪一样,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没有线索。任何船只、飞机和人员,只要是在百慕大三角区失踪的,就甭想再找到幸存者和任何残骸,所谓神秘就在这里。

所有试图对百慕大三角地区失踪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人都遇到了无法摆脱的矛盾。于是就有人提出“超自然”理论,试图揭开这世纪之谜。更有一部分研究者,把百慕大三角区发生的灾难与外星人和飞碟联系起来进行推断。他们的论点是:这里存在一个外星人的海底飞碟基地。因为多年来人们曾在这里观察到数不清的不明飞行物现象。这些失踪的飞机和船只正是被飞碟的乘员掠走的。在波恩举行的一次科学会议上,著名太空学家雅佛烈·史杜鲁宾博士透露了他们用太空时代的科技配合古代记录进行研究的情况。他认为现在百慕大三角地区发生的飞机和船只失踪之真相已经大白,是一个400年前的陨石在做怪。

19年,美国和法国科学家组织的联合考察组,在百慕大海域的海底发现一个巨大的水下金字塔。根据美国迈阿密博物馆名誉馆长查尔斯·柏里兹派人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这个水下金字塔比埃及大金字塔还要巨大。塔身上有两个黑洞,海水高速从洞中穿过。

水下金字塔的发现,使百慕大三角谜变得更为神秘莫测,它到底是人造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它与百慕大海域连续发生的海难和空难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讨。百慕大这个黑洞,至今还没有看见底。

八: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位于前苏联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附近。80年前,这里发生过一次极其猛烈的大爆炸,其破坏力相当于500枚和几枚氢弹的威力。

1908年6月30日凌晨,一场罕见的惨祸降临到西伯利亚偏僻林区的游牧民头上。有幸逃脱这场灾难的谢苗诺夫回忆说:“当时天空出现一道强烈的火光,刹那间一个巨大的火球几乎遮住了半边天空。一声爆炸巨响之后,狂风袭来……”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一直传到中欧,德国的波茨坦和英国剑桥的地震观测站,甚至华盛顿和爪哇岛也得到了同样的记录。

当时俄国的沙皇统治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无力对此组织调查。人们笼统地把这次爆炸称为“通古斯大爆炸”。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于1921年派物理学家库利克率领考察队前往通古斯地区考察。他们宣称,爆炸是一次巨大的陨星造成的。但他们却始终没有找到陨星坠落的深坑,也没有找到陨石。只发现了几十个平底浅坑。因此,“陨星说”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缺乏证据,库利克又两次率队前往通古斯考察,并进行了空中勘测,发现爆炸所造成的破坏面积达20000多平方公里。同时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如爆炸中心的树木并未全部倒下,只是树叶被烧焦;爆炸地区的树木生长速度加快;其年轮宽度由0.4—2毫米增加到5毫米以上;爆炸地区的驯鹿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枣癞皮病等等。不久二战爆发,库利克投笔从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前苏联对通古斯大爆炸的考察,也被迫中止了。 二战以后,前苏联物理学家卡萨耶夫访问日本,1945年12月,他到达广岛,四个月前美国在这里投下了。看着广岛的废墟,卡萨耶夫顿然想起了通古斯,两者显然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

爆炸中心受破坏,树木直立而没有倒下。

爆炸中人畜死亡,是核辐射烧伤造成的。

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形相同,只是通古斯的要大得多。

特别是在通古斯拍到的那些枯树林立、枝干烧焦的照片,看上去与广岛上的情形十分相似。因此,卡萨耶夫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认为通古斯大爆炸是一艘外星人驾驶的核动力宇宙飞船,在降落过程中发生故障而引起的一场核爆炸。

此论一出,立即在前苏联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应。支持者和反对者乏善其人。索罗托夫等人进一步推测该飞船来到这一地区是为了往贝加尔湖取得淡水。还有人指出,通古斯地区驯鹿所得的癞皮病与美国1945年在新墨西哥进行核测验后当地牛群因受到辐射引起的皮肤病十分近似,而通古斯地区树木生长加快,植物和昆虫出现遗传性变异等情况,也与美国在太平洋岛屿进行核试验后的情况相同。

五、六十年代,前院多次派出考察队前往通古斯地区考察,认为是核爆炸的人和坚持“陨星说”的人都声称考察找到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对于没有找到中心陨星坑的情况,有人认为坠落的是一颗慧星,因此只能产生尘爆,而无法造成中心陨星坑。

13年,一些美国科学家对此提出了新见解,他们认为爆炸是宇宙黑洞造成的。某个小型黑洞运行在冰岛和纽芬兰之间的太平洋上空时,引发了这场爆炸。但是关于黑洞的性质、特点,人们所知甚少。“小型黑洞”是否存在尚是疑问。因此,这种见解也还缺少足够的证据。直到今天,通古斯大爆炸之谜仍未解开。

九:智利大海啸

据说,智利是上帝创造世界后的“最后一块泥巴”。或许正是这个缘故,这里的地壳总是不那么宁静。根据现代板块结构学说的观点,智利是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洲板块互相碰撞的俯冲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上。特殊的地质结构,造成了它位于极不稳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来,火山不断喷发,地震接二连三,海啸频频发生。

从5月21日凌晨开始,在智利的蒙特港附近海底,突然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强烈地震。震级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波及面积之广均属少见,在前后一个月中,共先后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225次。震级在7级以上的竟有10次之多,其中8级的有3次。

当5月21日地震刚发生时,震动还比较轻微,大地只是轻轻地颤动着。和以往不同的是,它连续不断地发生。接着震级一次高于一次,震动越发剧烈。仓皇之中,人们东倒西歪,摇摇晃晃跑到室外。

然而,连续两天持续不断的震荡,使人们产生了不以为然的麻痹情绪。由于地震持续时间较长,而且破坏程度不大,人们不像开始时那样惧怕了,有人甚至搬进了破裂的屋子。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心有余悸,他们担心更大的地震即将来临。

果然,5月22日19时许,忽然地震声大作,震耳欲聋。地震波像数千辆坦克隆隆开来,又如数百架飞机从空中掠过,呼啸着从蒙特港的海底传来。不久大地便剧烈颤动起来。一会儿,陆地出现了裂缝;一会儿,部分陆地又突然隆起,好像一个巨人翻身一样。瞬间,海洋在激烈地翻滚,峡谷在惨烈地呼啸,海岸岩石在崩裂,碎石堆满了海滩……

这次地震,是世界上震级最高、最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9级,烈度为11度,影响范围在800公里长的椭圆内。大震过后,接踵引发了大海啸。海啸波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横扫了太平洋沿岸,把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塔尔卡瓦诺、奇廉等城市摧毁殆尽,造成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十:唐山大地震

16年7月28日,中国北京时间3时42分,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日本广岛爆炸的强烈400倍的大地震发生了。 几天以后再次公布了经过核定的地震震级:Mst7.8级。

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这场没有预报的特大地震中成为废墟。死亡人数达24万之多。

北纬40度线,被人们称为“不祥的恐怖线”。这里,发生了诸如美国旧金山、葡萄牙里斯本、日本十胜近海等无数次大地震。这次地震这个恶魔又一次突袭了北纬39.6度——唐山成为它的牺牲品。

水,首先向人类发出了警报。

7月下旬起,北戴河一向露出海面的礁石被海水吞没;而距唐山比较近的蔡家堡等海域,从前碧蓝蓝的海水变得浑黄。一位潜泳于秦皇岛海水下的人看见水下一条明亮的光带,似一条不安的火龙。

7月27日深夜,比人类早觉醒一步的自然界发出了最后的灾难呼告!

昌黎县看瓜的农民看到200多米高的上空忽然明亮,地面照得发白,西瓜叶、蔓照得清晰可见,如天亮一般。

3点42分许,唐山上空出现强烈的几次蓝色闪光,地上狂风呼啸,惊雷轰响,大地疯狂地摇撼,几秒钟后,唐山破碎了,一片死寂,灰色的尘雾浓浓地笼罩着唐山,整个唐山没有一点声息。

就在这短短的几秒钟里,唐山市区和农村有65万多间房屋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绝大多数唐山人均在睡眠状况下遭此浩劫。

在许多奇迹般的生还者中有一位妇女,她从所住的旅馆逃出仅2秒钟,旅馆便断裂成两半,并坍塌了。由于惧怕还会发生更大的地震,大多数唐山人都转移到搭建在城外公路上供他们临时栖身的帐篷里。

今年五一天气怎么样?

养殖场调查报告范文

 养殖场的养殖过程你了解吗?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养殖场的调查报告范文,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

  前言

 龙须菜与牡蛎混养及虾蟹混养是南澳盛行的养殖模式模式,为南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进行龙须菜和太平洋牡蛎混养后当地就没发生过严重赤潮。我们小组对此展开实地调研,访养殖户并拍录了龙须菜与牡蛎混养养殖工作流程,使我们真正的学到了养殖知识。这两种模式对当地以及其他地区的养殖户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综述了这两种模式的养殖方法,对其对生态平衡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调研发现推广这种模式,不管是从经济效益上,还是海洋生态保护上,都有着它无可取代的价值。

  1. 调研背景介绍

 汕头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位于广东省东端、南海与台湾海峡交界的海域上,共有35个岛屿,总面积108.57平方公里,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人口7.2万,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该县拥有海域4,600平方公里,海洋捕捞业发达,为全国水产百强县。岛上养殖业也很繁盛,主要养殖虾、蟹、鲍鱼等海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龙须菜与牡蛎混养、虾蟹混养等模式在当地很是盛行,而且据养殖户反映,收效甚好。因此,我们对此重点展开了讨论和调研。

 龙须菜原产于我国山东省沿和日本冲绳岛。既是提取琼胶的优质原料,又是人类的绿色保健食品珍稀的海洋蔬菜,还是养殖鲍鱼等海洋动物的优良饲料;栽培龙须菜还以其特有功能,净化海区环境,减赤潮的发生,因而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和经济价值,产生良好的生态效。1999年至XX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海洋研究发展中心和南澳县科技兴海办公室合作,开展了“江蓠属海藻龙须菜移植粤东南澳海区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至今已达规模化生产水平。

 太平洋牡蛎原产于日本、澳大利亚,是一种营养丰富、肉质肥美的名优经济贝类,素有“海洋牛奶精品”美称。南澳天然条件优越,发展太平洋牡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一九八四年,南澳就引进太平洋牡蛎进行吊养试验,一举获得成功,并一直作为常规品种推广养殖。

 据介绍,在南澳岛,当地渔民尝试对龙须菜和太平洋牡蛎进行“间插式”混养,既为渔民增加创收机会,又相当于在大海中建一个巨型的污水处理厂,有效净化海水污染[1]。汕头1998年曾发生一次赤潮,但自1999年引进龙须菜之后附近海域就没有出现过赤潮。

 虾蟹混养是近几年海岛渔民捉摸出来的一套养殖方式,适用于很多地区套用,由于成效明显,现已经推广,几乎每家养殖户都用这种模式。现在在全国各地已经有出现龙虾与螃蟹混养的模式,据说,这样养殖的龙虾产量要比单独养殖的龙虾产量要高出十个百分点,而且龙虾相对的个头比较大,健康状况良好。而螃蟹相对而言个头也比较大,成熟的时间也会提早一两个星期。也有出现鱼虾混养的模式,这种模式效益很明显,在长江中下游特别盛行。它的好处就是鱼能以虾的排泄物为食,这不仅减少饲料,同时能保持池塘水质较好,有益于虾的养殖,因为虾的生长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要远远高于饲料的要求。另外,还有出现鱼、鸭、水稻并存的养殖方式,不过只局限于南方水分充足的地方,鱼、鸭的粪便不仅是水稻最好的养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生态平衡模式。

  2. 调研活动概况

 调研组员: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赴汕头南澳岛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

 调研时间:2016年7月15日至2016年7月22日

 调研地点:后宅镇西山村路段、后宅镇羊屿村各养殖场、羊屿村近海养殖海域

  3. 调研方法介绍

 我们调研组用走访的形式,通过实地考察,访养殖户,了解目前南澳养殖业的发展状况。

 这次的访,我们调研组特别注重细节的问题,特别是在访过程中,注意与养殖户的交流和互动方式。还有,就是特别注意养殖户提到的一些特别细微的养殖经验,这些经验很多都是他们能获得成功的秘诀。

 访过程中,我们通过照相及录像来记录我们的调研过程,这增加了我们调研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特别是很感谢那位近海养殖的养殖户,专门开船载我们出海拍摄他的牡蛎养殖方式和过程。

 尽管调研过程中遇到过重重问题,比如,天气炎热、有的养殖地段人烟稀少、养殖户拒绝接受访……但每次我们的调研组员却都能坚持下来,而且能及时调整调研方法,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调研。我们调研组组长还会定期开讨论会、及时总结当天的调研结果。

  4 .调研结果

 4.1 龙须菜与牡蛎的混养模式[2]

 4.1.1 龙须菜的栽培模式

 4.1.1.1 筏式单养龙须菜。这是主要的栽培形式,其中大多数是在秋、冬、春三季连续栽培龙须菜3茬,少数是全年筏架不上岸,连续栽培4茬。

 4.1.1.2 龙须菜与海带筏式轮养。9月--12月栽培龙须菜,12月--翌年4月栽培海带,4月--7月栽培龙须菜;少数是7月--9月也栽培龙须菜。

 4.1.1.3 龙须菜与牡蛎筏式轮养。在夏、秋、冬三季吊养褶牡蛎,在冬、春季牡蛎收获后栽培龙须菜1茬--2茬。

 4.1.2 龙须菜的栽培技术

  4.1.2.1 海区选择。

 ①底质:除了凹凸不平的岩礁底质外均可。②水深:冬季大干潮线下2.0m以上水深。③风浪与水流:目前,由于养殖器材坚固,抗风浪能力强,可以到潮流较急的海区养殖,风浪较小的海区要求潮流畅通。④水质:南方海区水质一般较肥沃,只要养殖季节海区海水比重在1.018以上、没有工业废水严重污染均可。

  4.1.2.2 海区布局。要求呈“品”字形排列。

  4.1.2.3 筏架设置

 (1)定位打桩。由于龙须菜在南方生产要避开高温季节的台风期,因此,考虑筏向的主要因素是潮流,筏向要尽可能做到顺流。筏子的位置方向确定后,要确定筏长和桩间距离。筏身长度为50m--65m,锚缆绳的纯长度为满潮时水深的2倍--3倍。一台筏子的两个桩间的水平距离为筏身长度加上锚缆绳与水深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长度的2倍。两筏之间的距离就是相邻桩间的桩距,不同的养殖模式则不一样,有的2.5m--3.0m,有的4.5m--5.5m,这样即可确定桩位。

 桩基材料视海区底质不同而异。沙泥质底的海区应选用大约直径 13cm、长2m的松木为桩;泥沙底的海区选用大约直径16cm、长3m以上毛竹为桩;软泥质底的海区应抛50kg--100kg的铁锚。注意毛竹末端要打通竹节,长度约占全长的1/3。除铁锚外,各桩均要在顶端钻孔以便系桩绳。

 (2)下筏。下筏前,锚缆绳要与桩绳连接好,浮绠绳上还需每隔50cm--60cm处绑好吊绳和相应的浮子后下海,每小区台架的两侧还需加固横绳,浮绠绳、横绳与锚缆绳连接好,再将松紧不齐的.筏子整理好,使间距一致,即构成单式筏架。筏架的松紧度要以最高潮也保持松驰为最适宜。

 (3)每小区(约3亩)的用料。除了桩基外,还有2160丝--2800丝的聚乙烯浮绠绳、横绳、180丝的聚乙烯吊绳和2800丝--3600丝的聚乙烯桩绳、锚缆绳以及浮子等。

  4.1.2.4 取苗、夹苗、挂苗

 (1)时间。在水温下降至27℃时,约在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苗绳。180丝--360丝聚乙烯绳,有3股3花、3股6花两种形式,苗绳的捻度必须适宜,太松易掉苗,太紧易伤苗。分苗前几天要把苗绳处理一下,即新苗绳用水浸泡1天,旧苗绳用200ppm漂白色的粉末消毒、洗净。

 (3)取苗。由于龙须菜基部生长速度慢于顶端,因此,除了要选择生长良好、颜色紫红、杂藻较少的龙须菜外,还要尽可能不用基部藻体为种苗。运苗期间要防止藻体干燥和温度超过30℃。

 (4)夹苗。应用簇夹法。夹苗量以每米苗绳用50g龙须菜,把剔除杂藻(浒苔等)后当种苗的龙须菜按5g左右为一小簇穿过苗绳,每隔5cm--10cm左右夹一簇苗,应夹在苗中部,两端露出5cm--6cm。夹苗时,防止阳光曝晒和藻体干燥,以防藻体脱水和超过温度上限。

 (5)挂苗。把夹好的苗绳两端和浮埂上的吊绳连结好。

  4.1.2.5栽培管理

 (1)水层调节。栽培水层的调节,实际上是调节龙须菜的受光。龙须菜是好光性海藻,过弱的光照生长慢,但过强的光照对生长有抑制作用,甚至色素被阳光分解而褪色变黄,如不及时调整会变白脱落。

 (2)调整筏架。除适当增减浮力外,应及时补上被弄断的绳子;要经常注意检查筏架的牢固程度,每台筏子的松紧要一致,要求齐正划一,以保证生产安全,龙须菜受光均匀。

 (3)施肥。南方海区水质肥沃,一般不施肥;但在个别季节,局部海区营养盐不足时应考虑挂袋施肥。

  4.1.2.6 收获晒干

 经过 2个月--3个月的生长,龙须菜增重高达100多倍,这时藻体较粗,颜色紫黑,当每米苗绳达到3kg时即可收获。除非病虫害严重而抢收,否则不宜过早收获,因为过早收获的龙须菜含胶量较低。收获应连苗绳一起上岸,不宜取割收法而留住基部。要选择晴天早晨进行,以确保龙须菜能及时曝晒而不变质。如果第一天没晒干,翌日一定要晒干,以便装袋保存。

  4.1.3 太平洋牡蛎的养殖方法

 太平洋牡蛎是广盐性、广温的内湾贝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它的软体部丰满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

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不是全球变暖么,怎么又出来寒冬了?

五月初阳光明媚,天气不冷不热。并且连休四天。可以到处去玩了。

黄山

去黄山看的是奇绝变幻的云海,追的是气势磅礴的日出。带上勇气和梦想,登上天都峰,当一个云游四方的“霞客”吧!

泰山

不少人会连夜或是起大早爬泰山日观峰,为的就是那一抹日出的霞光。温柔的霞光如同一条丝质的缎带,让泰山顿时多了一份柔情。

雨崩

不去天堂,就去雨崩。群山排列涌入眼前,经幡和岁月一起随风飘扬,澜沧江奔腾不息。去雨崩徒步,把身体放在地狱,把眼睛搁在天堂。

古堰画乡

这里有丽质天成又磅礴大气的水乡景色,街边经常可以看见写生的画家,让整个古堰画乡既古朴又文艺。

丹巴藏寨

丹巴藏寨是嘉绒藏寨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地方,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

锦溪古镇

锦溪古镇是以江南水乡为主要风貌的古镇。同为古镇,同样柔情,但锦溪古镇尤其柔美,就像一位温婉如玉的女子。

涠洲岛

涠洲岛上植被茂密,风光秀美,奇特的海蚀、海积地貌,火山熔岩让人称绝。

南麂岛

在这个处处浸透着蓝色的海外仙山,似乎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只要放开自己的心灵与身体,尽情地与这无垠的蓝色融为一体。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天气有什么影响?

今年的气温降得有点快,中秋节时就迎来了大降温,很多人在旅游景点处见证了2020年冬的第一场雪,而突然的降温,让很多人猝不及防,只好匆匆穿上衣服。此次的气温下降,让很多人为此怀疑,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拉尼娜现象,但很快官方就辟谣,此次的降温并非拉尼娜引起的,而60年最冷只是谣传罢了。

不过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其中指出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今年预计中等到强,且将会持续到2021年,全球多个地区都会受影响。

但是拉尼娜?冷冬!

一、拉尼娜现象会有什么影响?

它指的是太平洋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降低,同时带有大气环流的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和厄尔尼诺现象呈现相反的现象,一般对一片海域的温度影响持续3个月低于0.5℃时,即可定为拉尼娜。一旦爆发后,那东南亚、太平洋小岛上的降雨比起往年更高,而东非地区相比会更干旱一些,很容易就会引来蝗虫危机,从而导致粮食的生产受到影响。

当然拉尼娜所带来的影响每年都不相同,且对各地区的影响也不同,通常会让全球的气温下滑,也会带来暴雨、干旱以及洪涝等问题,不过它在热带地区的危害更大一些,可能会导致非洲、北美洲的降雨减少,低于往年,反而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的降雨要更多一些。

通常来说,在厄尔尼诺到来后,通常也会引发拉尼娜,一般2-7年就会出来一次,不过这几年的强度越来越弱。据了解,今年8-9月份,赤道中东地区太平洋范围,海温相比往年同期要更低一些,且伴随着时间的变动,温度也还有所下滑,9月份的监测气温比往年低出了0.5℃,这也就表明拉尼娜的形成,预计会有85%的概率维持到2021年一季度。

一般来说拉尼娜的持续时间为3个月,不过1998年7月的拉尼娜持续了24个月,危害比较的,海温比往年低出了1-2℃。总体上来说,拉尼娜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不过它的降温并不能改变气候引发的升温。

二、温室效应比拉尼娜似乎更厉害

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厄尔尼诺现象也越来越频繁,北极的冰海加速融化,高原积雪也融为泉水,极端气候的出现概率更多。从21世纪至今,先后发起了5次拉尼娜,而要说强度最大的应该是2007-2008年,南方出现了大范围的降温,冰冻现象比较严重,对我国的影响非常大。

2010-2011年华南的平均气温相比往年少了1.3℃,这也是1986年至今最低的时候,造成了南方地区也遭受冻害现象。在大家的眼里,拉尼娜似乎和?冷冬?天气联系起来,一旦出现必然会降温,实际上并不然,如果出现了弱拉尼娜现象,华南冬天的温度并不会降低。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拉尼娜对天气影响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果出现弱拉尼娜的话,除了让我国东三省、内蒙降温外,其他地方依旧高温。从今年1-9月份的气温情况来看,全球都迎来了新高。从欧洲气象中心的数据显示,9月为全世界迎来了最热的一月,实际上8月份拉尼娜就已经出现了,但气温并没落下来,这就表明2020年将仍然为最暖的年份之一。

其实从这5年来看,地球气温一年比一年高,主要是受温室效应的影响,自然灾害更加频繁,生态系统也变得更脆弱。

今年的10月份突然降温,河南、四川不少地方降雪,也让人大呼今年会是60年来最冷的一天,还有人认为今年会和2008年的冷冬相当,其实并不然,10月份的降温是正常现象,毕竟到了10月份,北方或高原地区的降雪聚会赶来,并不是每个拉尼娜年,我国的气温就会下降。

今年的拉尼娜可能会导致我国的气温下滑,但不足以抵挡温室效应带来的温度上涨,因此今年可能还会持续增热,至于准确的天气情况谁也说不清,只能靠预测。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指出,拉尼娜现象通常会对全球气温产生降温作用,但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滞留的热量足以抵消这种影响。因此,2020年仍将是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之一,2016年至2020年预计将是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五年。现在的拉尼娜年份甚至比以往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更暖。

三、对农业的影响

拉尼娜对农业的影响比较大,它在我国的表现形势是?冬寒夏热?,也会带来?南旱北涝?的自然现象,同时伴随着降温以及大风天气,部分区域还会出现低温多雨以及大雪。根据联合国的相关信息,此次的拉尼娜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持续4个月,强度为中高度。

1、不同区域的影响

在东部粮食主产区,东北可能会在来年春季出现干旱,降水不是太多,农民需要饮水灌溉才行,而华北、内蒙的干旱可能会更严重一些。在西部地区,云南、广西受拉尼娜的影响最大,可能会出现二次洪涝的现象,因此农民在种植作物时要特别注意,也要提前取预防措施。

在北部区域,可能会出现高温少雨的天气,此时要注意好森林的失火问题。而南方地区,受拉尼娜的影响,天气可能会升温且干燥,部分地区可能要及时给作物浇水。

2、对农业影响

在拉尼娜发生年份,尽管它所带来的强度和破坏力不高,但因持续时间比较长,因此需要注意好作物的生长问题,秋冬季节可能会因缺水干旱,以至于作物如小麦的生长不是太好,同时蔬菜的生长成本高。

据了解,拉尼娜年份,小麦的价格波动最为明显,幅度高达56%,毕竟拉尼娜会让北方地区持续的干旱,如今又是小麦的生长时节,因此大家也要注意好冬小麦的防控,避免极寒气温冻得小麦减产,也要避免?暖冬?带来的徒长问题。

从国际上来看,拉尼娜对大豆的生产也会带来影响,总得来说盛产期气候比较干旱,亩产可能会下滑,对玉米的影响也很大,有50%的概率会让玉米产量下跌,也会让甘蔗的亩产降低,国际原糖价格上涨。

为什么今年上海雪这么大哦?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影响全球气候的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太平洋赤道地区。这种现象与海水温度的变化有关,通常在每隔数年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一次,持续数个月至数年不等。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发生变化,对全球气候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国来说,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暖冬: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偏高,使得冬季气温较往常更加温暖。

2. 干旱: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降雨量偏少,导致干旱情况加剧。

3. 洪涝: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极端降水,例如洪涝等灾害。

4. 温度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我国部分地区的气温偏高或偏低,对作物生长、能源消耗等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天气有重大影响,可能导致我国出现暖冬、干旱、洪涝和温度异常等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及时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天气为什么这么不稳定如题 谢谢了

“全国平均气温又创历史新高。”“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刷新历史纪录。”“雷电灾害导致的人员死亡是历年之最。”

8月8日,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在“网上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多项气象记录被打破,气象灾害呈现出多灾并发,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

———现象———

细数异常天气几宗“最”

1月至7月,我国全国平均气温比去年同期偏高1.4度,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新疆等省市区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

强雷暴天气频发。7月17日,重庆24小时降水量达到267毫米,是重庆有气象记录115年来的最大值。7月18日,山东济南市一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51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雷电、风雹等强对流天气点多、面广、频次高,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

……

细数今年气候之“最”时,一组数字恰恰反映出今年气候之“罪”———

截至7月24日,淮河洪灾造成安徽、江苏、河南3省3037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1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71.9亿元。

湘、赣、浙、闽4省作物耕地受旱面积106.7万公顷,有193万人、101万头大牲畜饮水出现困难,其中江西、湖南两省旱情更为严重,分别有21.3万公顷和20.7万公顷晚稻无水栽插。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高辉博士说:“我国今年的异常天气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强对流天气,如雷电、极端暴雨等;一是高温、干旱。”

———原因———

为何我国高温区扩大?

随着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数字不断窜高,民间也出现了新“三大火炉”名单:福州、广州和杭州。姑且不论排名的权威性,但是今夏传统意义上不发生高温的地区也发生热浪灾害却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高辉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极端气候尤其是极端暴雨,高温、干旱等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二是前期高温、积雪和近期大气环流的异常。去年8月至今年1月,赤道东太平洋发生弱厄尔尼诺,青藏高原2006年、2007年冬季积雪偏多,近期副高偏南以及夏季风偏弱都使得今年降水偏于黄河以南。同时,新火炉的出现与副高稳定控制华南、江南,导致这些地区持续高温也密不可分。

为何全国局部水灾频发?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认为,今年的主汛期相对于常年是一个雨情汛情偏重的年份,特别是江淮到沿江这一带以及西南地区东部出现长时间持续性的强降水,引起局部洪涝。同时我国是全球受季风影响最明显的国家之一,在夏季易产生强降水。而夏季降雨表现为在某一时段相对比较集中在某一地区或流域,这样一个特点决定了我国夏季雨带影响的地方容易出现局部洪涝和流域性的洪涝灾害。6月开始,我国主要降雨带经历了“华南开始—北抬—南落—再北抬”的变化过程。

为何重庆涝旱如此分明?

去年,重庆大旱,今年,又遭遇110多年不遇的暴雨灾害。专家认为主要是因为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比常年偏少近10%,积雪日数也比常年偏少10—30天,积雪的异常状况使整个冬季高原上空地表气温比常年偏高2—4摄氏度。而由于东亚夏季风偏强,风雨带位置偏北,导致重庆降水相对偏少。今年情况刚好相反,从而导致重庆降水偏多。

———预测———

异常天气短时间不会消失

对于未来的高温走势,气象专家表示,虽然已经立秋,但“秋老虎”的威力不可小视,灾害性天气短期内不会消失,江南、华南东北部以及东北等地旱情可能持续或发展。“高温期间,容易产生局部地区的灾害性天气,比如雷阵雨;而在高温过后,热带气旋说不定又会出现,带来大风大雨。”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后一段时间,黄淮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部分地区可能有洪涝发生;雷雨大风、冰雹、雷击、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可能多发,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做好相关预防工作。

台风何时能够给“高烧”的华南、江南降温?国家气候中心预测,8月份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海域将有4至6个台风或者热带风暴生成,有2到3个可能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9日—12日,受今年7号“帕布”和8号“蝴蝶”热带风暴影响,广东雷州半岛、山东半岛遭遇特大暴雨,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国家防总12日最新统计显示,广东省116.5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600多间,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山东省25.14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57间,直接经济损失2.72亿元。

人们首先要适应气候变化

有关专家指出,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将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但气候变化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目前对气候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因此人们首先要做的是适应气候变化,即在承认气候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其对生态、环境、经济、人类健康等的影响,并取相应的对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不光需要科学家、部门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公众的集体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运用先进节能技术、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等都是我们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所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观点———

宋连春(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今年出现极端天气气候现象比较多,这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因为根据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频率将越来越多。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该说我们国家也是一个全球气候变暖的受害国,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的异常,从而导致了我们气象要素的一些异常变化,造成了一些气象灾害。我们可以预估,未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将越来越频繁。

高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博士):8月份是台风活跃的一个月,热带风暴或者台风活动明显增多,台风容易登陆的东部沿海要加强对强台风的防御工作;针对黄淮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应加强对暴雨洪涝及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防御工作;在雷雨大风、冰雹、雷击、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多发时期,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取有效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8月份江南东南部和华南东北部等地偏高1摄氏度以上,有关部门及公众应及时取有效措施,注意防暑降温;江南中部和大兴安岭南部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偏高的情况也要特别注意。

-相关链接

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有明显的提高。目前全国已建成110多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一万五千多个自动气象站,我们有风云的系列气象卫星,依据这些现代探测手段,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得以提高,建立在数值预报模式基础上的预报水平也有所提高。气象服务的手段得到改进,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

环境污染造成天气不好,现在的大自然天气之所以这么糟糕,无疑是人类的毫无节制的自我行为造成的,譬如温室效应,酸雨等等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抗议,而这其中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以美国为主,美国为了一己之利,不顾其他国家的意见,迟迟不在保护环境的《京都议定书》上签署停止排放二氧化碳标准的协议,导致国际环境保护进度停滞不前,总之大自然的天气的改善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它需要漫长的进程和所有支持环境保护的国家的通力合作,当然也包括我们从小事开始一点一滴做起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与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与居住环境。

前不久,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就地球变暖向人类发出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报告认为,过去50年来全球气温的升高至少有90%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气温升高导致更为频繁的洪灾、热浪、干旱以及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9至58厘米,部分太平洋岛国将被上升的海水淹没。在2080年将有2亿至6亿人受到饥荒影响,11亿至32亿人受水荒影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数以亿计人的生活。当人类正在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困扰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面对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人们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全球变暖的含义尚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有许多人并不关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什么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笔者曾随机做过访,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全球变暖意味着什么,有些人知道一点,却也没当回事,甚至有人还认为气候变暖冬天舒服,没什么不好。这些人,嘴里也常常念叨着环境如何如何变坏了。可是,他们所关心的环境是自己身边的环境。确切地说,他们所关心的是危害他们眼前利益的小环境,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大环境意识淡薄,不甚关心。

今冬反常的气候,引起了世界舆论前所未有的关注。这让人们突然感觉到,异常气候的频频出现,使人类处于危险之中,原以为可以驾驭自然界的人类开始坐立不安。气候变暖究竟给人类带来什么祸害?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供需矛盾愈加明显。二是天灾威胁加重:热带风暴与飓风的次数与强度都可能增加。三是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四是夏天热浪频现: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五是生物链被打乱: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与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六是传染病肆虐:许多通过昆虫、食物与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七是经济发展蒙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飙升至290亿美元,人类正在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困扰,这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

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说起来有人会难以理解。随着对全球变暖科学理解的加深,人类对全球变暖的意识正逐步增强,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并威胁人类安全。我们对此再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了。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都应该积极应对,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古人尚有“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何况是21世纪的人们。

气候变暖虽然人类无法左右,但它毕竟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如果地球上的人类都在大力削减污染物的排放,并能利用各种方式降低能耗,推广能源新技术,就可影响局部地区以至整个地球的变化,减少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其实可从许多小事做起,比如坐飞机时少拿份报纸,开车时不带非必需的东西等等。温室气体减排,关系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这些小事虽小,但大家都应该“勿以善小而不为”。

应对全球变暖,人类该如何发展,才能让气候灾难的预警化险为夷?毋庸置疑,只有改变发展观,学会与自然与谐相处,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气候危险预警才能逆转。作为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承担起维护地球家园的责任。面对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形势,我国各级与专家学者极为关注与重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为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寻找途径。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应从建设与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问题,寻求更佳的解决途径,使应对气候变暖问题成为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