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科普 天气科普

夷陵天气24小时预报_夷陵天气

tamoadmin 2024-07-30 人已围观

简介1.游戏厅达人下载刘备伐吴的导火索是什么刘备打东吴最后赢了吗2.刘备在夷陵之战只损失了五万兵马,为啥会一蹶不振?3.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为啥曹丕攻吴不攻蜀?其实古人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开始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秦朝的贵族则用“壁炉”和“火墙”等取暖。壁炉里主要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汉时,汉武

1.游戏厅达人下载刘备伐吴的导火索是什么刘备打东吴最后赢了吗

2.刘备在夷陵之战只损失了五万兵马,为啥会一蹶不振?

3.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为啥曹丕攻吴不攻蜀?

夷陵天气24小时预报_夷陵天气

其实古人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开始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

秦朝的贵族则用“壁炉”和“火墙”等取暖。壁炉里主要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

汉时,汉武帝建立了一座温室殿,这座温室殿和皇后的宫殿一样,主要通过花椒和泥涂抹来取暖。注意,是花椒和泥!普通百姓享受不起,就在家里置一些简易的火炕。火炕历史悠久,在北方家庭比较普遍。《宋文鉴》记载,北方女真族“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而饮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对炕有专门描述,称“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以发火,谓之‘炕’。”清代道光年间有《土炕》诗,称“莫以牙床耀锦茵,聊依炕暖便安身”,由此可见,土炕是低调简朴的取暖办法。

唐代取暖设备有了较大改进。《天宝遗事》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可以看出,那时的炭,质量十分傲娇!

宋时官员和皇帝使用的炭更加考究。《宋史·食货志》中记载,“京西、陕西、河东运炭至京师,薪以斤计一千七百一十三万,炭以秤计一百万”。不仅如此,进贡的炭还要制作成野兽的形状。南宋时更加是纸醉金迷,宋高宗甚至要求进贡的炭必须是“胡桃文鹑鸽色”,炭火除了用来烧,竟还成了把玩物件,可见宋朝对于器物的迷恋。

炭火可以放置于炉中,也可以放置于火盆,比如这样:话说回来,现代人烤炭火,最常见的也应该就是用火盆了。除了炭火,地炉也是宋人冬天取暖的得力设施。地炉修建也很简单,在屋子里挖出小坑,四周用砖石垫垒,在当中生火取暖。欧阳修在湖北夷陵当县长时,因为新修了地炉,冬天不再受寒冻之苦,于是作诗《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七韵》庆祝:“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_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规模不盈丈,广狭足容膝。”

南宋、辽金时期烧炕已经使用煤炭。金代学者赵秉文长住北方,有《夜卧炕暖》诗,说“近山富黑_,白金不难谋。地炉规玲珑,火穴通深幽门前三尺雪,鼻息方__”,黑_指的是煤炭,由于设计得当,煤烟熏不到人,即便屋外积雪三尺,屋里也暖气融融,在暖炕上睡得很舒服。

到了明清,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明朝时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与养生,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

除了利用工具取暖,古代由于诗词兴盛,大多数的诗人士子们也会围炉夜话,以聊天、吟诗作对的方式驱散寒意。当然这个时候如果摆上一席茶,茶席上暖暖的陶炉烧着炭火,那自然是再应景不过了。

游戏厅达人下载刘备伐吴的导火索是什么刘备打东吴最后赢了吗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孙吴之间争夺荆州的重要战役,蜀汉的惨败导致蜀汉永远失去了荆州。此战因交战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史称夷陵之战;又因最后决战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亦称猇亭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退保北方,刘备势如破竹,占据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孙吴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时间,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江陵(属于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陆地通道)。后来,刘备又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治所为江陵),后又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占据蜀川后,孙权因为刘备不还荆州(主要是南郡)而怀恨在心,派遣吕蒙偷袭荆南三郡(长沙、桂阳、零陵),刘备忙来争夺,但此时曹操消灭了在汉中的张鲁,蜀川岌岌可危,于是刘备毅然求和与孙权,约定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孙吴,南郡、零陵、武陵西属蜀汉。此时刘备已经将所借荆州(南郡一个郡),用三个郡(江夏、长沙、桂阳)归还给孙权了,双方不存在“借荆州”之说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得战略重地——汉中,同年,关羽率军北伐曹魏,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后来曹操纳谋士司马懿、蒋济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关羽后方,以缓和关羽北上的压力。 虽然孙、刘不存在“借荆”之说,但是刘备所据荆州(主要是南郡)居于建业上游,直接威胁孙权江东的安危,又是蜀与魏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东吴只有占据南郡才算真正巩固了东吴。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南郡治所江陵,当时的江陵守将为南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刘禅的亲舅舅,关羽北伐曹魏时,他后勤工作出了差错,关羽说了一句“还当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东吴。使得关羽进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荆州,腹背受敌,士卒离散,十二月,关羽率领残兵南返至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子关平皆为吴将俘杀。孙权占领荆州六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吴、蜀联盟关系破裂。

编辑本段战役背景

曹丕于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废掉汉献帝后,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接着刘备为了延续汉祚,也于魏黄初二年(221年)4月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改元章武元年。刚刚称帝的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遭到拒绝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准备,首先向曹魏称臣求和,同时加强荆州的防御工作,在首战不利的情况下,毅然果断的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抵御蜀军。 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刘备的隆中战略(《隆中对》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

夷陵之战相关(9张)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来说,他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但是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了。

编辑本段战役情况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

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夷陵之战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 夷陵之战

[1]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编辑本段战术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也是输得最彻底的一战。夷陵之战双方的参战兵力约为:刘备军4万,陆逊军5万,陆逊军约占上风。但陆逊以文官带兵,手下将领对其的信服程度很低,相互配合度也差,如果真的决战的话刘备可说胜算更大,所以陆逊取坚守,甚至对被刘备军包围,有全军覆没之险的友军也拒不增援。 刘备军力有限,不可能对拥有优势兵力且有地利的敌人展开主动攻 一代英才陆伯言

击,如果无限期的僵持下去对兵力处于劣势的己方也十分不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诱陆逊主动出战,并在决战中击溃陆逊主力,并彻底把东吴势力赶出荆州,逼迫孙权求和。三国时期总共有三次类似的情况,全发生在刘备这边身上,第一次是刘备入川时,张任在雒城坚守,庞统使计用自己做饵,引诱张任出战,最后活捉张任攻克雒城,但做饵的庞统运气不好,在阵前中了流矢而送命,可算得上得不偿失;第二次就是夷陵之战,结果是刘备血本无归;第三次是诸葛亮最后的北伐,但不管诸葛亮怎么引诱,司马懿就是不出战,最后诸葛亮病死军中。 刘备为了引诱陆逊出战,最开始用的计有些小儿科,派吴班带数千人前去挑战,自己带八千精兵埋伏于后,结果陆逊根本不为所动。不得已下刘备用了极其大胆的战术,扎下四十多个军营,把兵力分散,摆下长蛇阵,如果陆逊出击任何一营的话,利用己军的机动性迅速把兵力集中,与其进行决战。陆逊当时在东吴内部都默默无闻,刘备对自己能在战场上击溃指挥松散的东吴军队充满了信心。但陆逊却是个让天下人大跌眼镜的军事奇才,很快便发现了刘备的意图并有了相应的对策。 首先,陆逊派出部分兵力对刘备军营进行攻击,结果被迅速集结的刘备军打得大败。东吴诸将都认为陆逊这是在白耗兵力,不料陆逊却凭借这一次试探进攻找到了刘备的命门,也就是那条长蛇的七寸。刘备军队要集结,刘备本人肯定会亲自调动指挥,陆逊通过细作的打探,很容易就找到发出那些挑动命令的军营所在,那也就是刘备的主营了。陆逊迅速动员全军,集中力量突击刘备的主营,并使用了火攻。如果刘备面对的是周瑜鲁肃吕蒙这样的名将,在主营遭到攻击时一定会像曹操在赤壁时一样全军撤退,避免更大的损失,但他始终不认为自己的部署会被陆逊这样的无名小辈识破,他更愿意相信这是陆逊瞎撞撞上的,仍按原集结全军,准备决战。陆逊当然不会让刘备把军队集结起来,全力攻打刘备主营,并对其他军营也同时发起攻势(他兵力足够),刘备终于坚持不住,放弃了在原地集结部队的,全军败退,将军张南冯习以及胡王沙摩柯阵亡。 刘备此时仍不愿意承认自己输给了后生陆逊,想在马鞍山重新集结败兵,与陆逊再次决战,但陆逊率领士气高涨的东吴军队没有给刘备任何喘息之机,很快追了上来,两军在马鞍山大战。刘备军士气已经低靡,而且在撤退时已丢失了绝大多数军械,兵力也处于劣势,最后全军崩溃,刘备借夜色逃脱战线,刘备军全军覆没,阵亡万人以上。 刘备一生败战无数,但极少有全军覆没的,夷陵之战却输得干干净净,原因只有一个,轻敌。如果他不轻视陆逊也就不会用十分冒险的连营之计,也不会在陆逊攻击自己的致命缺点时仍坚持作战,更不会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还妄图反败为胜,最后毁掉自己一世英名。

编辑本段战役分析

夷陵之战

[2]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章武元年(221),不顾臣僚反对,决定进攻东吴。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东进,前军四万人在巫县(今四川巫山北)初战告捷,随即占领秭归。翌年正月,蜀水军屯驻夷陵,占领长江两岸。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迎战。二月,刘备自秭归率诸将所统军队向前推进,连营数百里,前锋屯驻夷道(今湖北宜都)和猇亭。陆逊据守有利地形,坚持以逸待劳,取防御方针,不与蜀军决战。吴、蜀两军在夷陵对峙数月。闰六月盛夏,刘备决定移入密林结营,准备秋后再战。陆逊见蜀军营帐皆集丛林之中,便发起火攻,大火席卷蜀营。陆逊率领诸军全线出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阵斩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将领;蜀将杜路、刘宁等纷纷投降。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殆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逃至附近的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准备集结残部,又遭吴军包围。 夷陵之战

[3]蜀军最后土崩瓦解,死者以万计。刘备带领残兵连夜西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不久忧愤而死。 蜀军约有70万大军(正史益州人口不足百万人,进攻方起码约10万),而孙给陆逊的兵力才区区几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者烈日行军,这上士兵的时期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在出征后又把智勇双全的赵云安排覆辙粮草。最后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使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编辑本段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接近10万大军兵力,却大败于东吴陆逊。应该说这是真正确立三国三足鼎立的一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蜀吴联盟的削弱也减少了进入休养生息期(正处于曹操逝世曹丕称帝时期)的魏国受到的军事压力,基本确定了三方此后数十年的版图。蜀汉完全失去了军事要地荆州(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对魏吴均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参战兵力大半战死或投降,众多将领谋士战死投降,国力损失巨大,进一步削弱了蜀吴联盟,这些也间接造成了之后诸葛亮和魏国纠缠数十年却总无功而回的局面,“出师未捷身先死”。夷陵之战大败与刘备的战术错误有很大关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喜怒不形於色”的枭雄刘备又这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战略错误呢?而且是不顾其最信任的诸葛亮赵云等旧臣的反对下发动这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编辑本段三国志

正说三国:确立三足鼎立的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回军北方并将兵锋指向关中、凉州一带,而刘备和孙权的联盟也继续发挥着作用,但是三方围绕荆州归属问题的争端并没有因此结束。特别是刘备通过武力夺得西川和汉中(郡名,今陕西汉中东)之后,已经形成横跨二州(益州和荆州一部分)的大势力,对长江下游的孙权构成极大威胁。 同时,刘备发任的荆州最高指挥官关羽对孙权出言不逊,惹得孙权震怒,发誓要夺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孙权抓住有利时机和曹操达成短期的军事同盟,并且起用吕蒙为大将,迅速完成对荆州刘控区的占领。孙、刘联盟破裂,刘备也因此开始准备东征,只是由于称交工作尚未完成而迟迟没有动兵。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草草完成称帝、封臣等活动之后,不顾赵云、秦宓等人的劝阻,仓促下令开始东征。在部署上,刘备以白帝城(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作为本阵,以江州(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作为后援基地(由赵云负责),沿着长江三峡推进,前军大约有四五万人。刘备以冯习为大督,负责前军各项工作;又令张南为先锋,辅匡、赵融、廖淳、傅彤等将领为别督,接受冯飞节制;同时命令黄权总督江北诸军防备曹魏,吴班、陈式总督水军联合东下。刘备自己则亲率中军为诸军接应。 从战略部署上看,刘备明显犯有不少低级错误。首先,沿三峡步步推进本身就不明智,因为这就等于使自己的优势兵力无法集中,反而像长蛇一样一字摆开,很容易让敌人从中路突破;其次,所指派的将领(特别是前部大督和先锋)大多属于无名之辈,不但不能起到威慑作用,反而会坚定敌方斗志;其三,将江南和江北两个战区分开,并且缺少接应,一旦某个战区失利,另一个战区就很难独自作战,甚至连回军都不可能;其四,没有营建有利的外交环境,随时可能遭到曹魏进攻,所以不但马超、魏延等名将无法调离北方防线,还必须分兵防魏。 刘备不断派人找吴军主力决战,陆逊概不理睬,仍然坚壁固守。刘备无奈,加之天气闷热,便命令军队从巫峡建营直至夷陵界首,凡五十余营、四五百里。刘备本意是通过连营来固守已经到手的高地,以便更好地应付陆逊的持久战术,设想是美妙的,但是他犯兵家之大忌而出此险着,实在是太轻敌了。此时的陆逊早就只待时机进行全面反攻了。 第三阶段(222年闰六月至阴历八月):蜀汉军由于战线过长和沿途布防,前线军队大约只有不到4万,加上刘备连营数百里,更是分散了兵力。闰六月,陆逊用火攻展开了吴军的第一次反攻,以密集兵力消灭了蜀汉的军锋,斩杀汉军先锋张南。 随后,朱然、韩当等将领和防守夷道的吴军孙桓部相配合,对汉军进行两面夹击。朱然先切断汉军退路,刘备慌忙逃命,结果被潘璋在涿乡(夷陵以西)痛杀一阵,遭到重大损失,史称涿乡歼灭战。刘备经此一役,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仓皇中率领残部向江北的黄权部靠近,并且在马鞍山(湖北宜昌西北)据守,试图抵挡吴军反攻。但吴军诸将的英勇冲锋使汉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溃散而逃,刘备只得退缩到秭归,准备收拾残部。 然而陆逊不给刘备任何机会,乘胜追击,主力直指秭归,吴军孙桓部则插入夔道(三峡夔巫角南岸一带),切断了汉军的归路。刘备听得这些消息后,立马像前半辈子常做的那样弃军而逃,汉军遭到全歼,辎重也损失无数。吴军继续他们狂风骤雨般的攻势,一直“送”刘备到白帝城下。此时,赵云率部入援白帝城,陆逊也担心曹魏南下,所以下令撤军,夷陵之战结束。 夷陵之战最后解决了荆州归属问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两国形成了一种均势。而同时两国联盟又和大国曹魏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均势,所以曹魏几十年间一直取守势,不敢贸然兴边事,战后三方的版图也是基本稳定不变。故而可以说,夷陵之战才最终确立了赤壁之战以来的鼎足三分之局。

刘备在夷陵之战只损失了五万兵马,为啥会一蹶不振?

刘备伐吴的导火索是什么刘备打东吴最后赢了吗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刘备伐吴

在刘备率部斩杀夏侯渊,击退了曹操的亲征大军,从而占领了汉中之后。关羽深深受到的了刘备的战事鼓舞,孤军北上意欲夺取襄樊。但是在威震华夏之际,被东吴撕破盟约,吕蒙率兵背后袭击了关羽大军,导致其两面受敌兵败山倒。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麦城被吴军擒杀。

刘备

关羽是刘备的结拜二弟,情同手足,而且又是蜀汉的一员大将。关羽被东吴害死之事,自然引得刘备勃然大怒。然而刘备并没有立刻起兵讨伐东吴,而是在休整准备两年之后,于章武元年举全国之兵东下。

伐吴之前,诸如诸葛亮一辈谋士是极力反对的,但是都认为刘备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并不被纳。那么实际上真的如此吗?刘备伐吴只是意气用事,为了报自己兄弟一仇这么简单?其实不是,首先东吴在袭击关羽之后,夺得荆州。这不仅造成了蜀国东下的障碍,吴军也威胁到蜀汉的上庸。可以说吴军占领着荆州,是对蜀汉的威胁,刘备意欲扫除这威胁。有人认为刘备伐吴,会导致魏国和吴国两家联合对抗刘备,这不反而陷蜀汉于不利的地位。然而,魏国此时正处于特殊时期,曹操去世不久,其内部还是权力交替的不稳定时期,曹丕急于稳定内部而缺乏精力应对外部。再有东吴曾经有过违背盟约的劣迹,所以魏、吴两家即便联合,其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够的。

所以说,刘备伐吴还是看准了时机,这就有点类似于当年曹操借其父死于贼军之由,起兵攻伐徐州一样,以报仇为名给自己的行为正名。只是刘备一则轻敌,二是在战术安排上出现了失误导致最后的夷陵大败,从而前功尽弃。

刘备打东吴

刘备之所以要攻打东吴,战争的导火索在于刘备的结拜二弟兼大将关羽在麦城被东吴擒杀,而且关羽的首级还被割下献给了北魏曹操。至少在情义上,刘备是对东吴孙权恨之入骨了,彼时的刘备真是气过头了。所以当东吴提出和好罢兵之时,刘备直言除非他死去,否则是不会考虑罢兵一事,他要孙权伸长了脖颈等着他来取其首级!

夷陵一战

于是刘备几乎是带上了所有家当跑到东吴的家门口开打起来,在战争前期蜀汉的部队也的确是势如破竹取得了优异的战绩。但是在章武二年,双方军队在夷陵僵持数月,最后在七月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刘备驻扎在林中的连营被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用火攻击败。蜀汉军队被打的所剩无几,刘备携带剩下的力量来到白帝城,并于章武三年托孤诸葛亮后,病逝白帝城,

那么真的只是刘备意气用事,造成了这样令人惋惜的局面吗?身为一国之君,半生戎马的刘备真的就看不到其中利害?其实不然。刘备用兵东吴的确有他为义弟报仇的成分在,通过这种手段也能够达到激发将士斗志,表现自己仁义的效果。但是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北魏处于内乱,不能迅速对南方战事做出正确的反应,而蜀国在经历多年的经营后实力的确胜过东吴的,不然就不会有战争前期一边倒的局势。所以刘备所选时机是正确的,而错就错在刘备对东吴的实力过于低估了,这从他对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的不屑可以看出。而且东吴虽然实力不够与蜀汉相争,可是他还是有实力自保的,刘备就败在了战术不精上。

刘备是哪国的

从公元纪年起的第二个世纪开始,中国从原本大统一时代的秦汉渐渐走向分裂,形成了多国乱斗的局面,这种纷争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三百年之后的隋唐时期才结束。天下分崩,群雄逐鹿中原,都为着各自心里的盘算的倾出兵力,老百姓的生活自然是朝不保夕,更别谈基本的生活保障了。面对着国家日渐式微的现实,一个人自小开始,就怀揣着报国救世的梦想,他就是刘备。

三国时局图

刘备出生在公元161年的东汉王朝,老家在幽州的涿县,就相当于现在涿州市的所在地。刘备老家处在华北平原的西北部,交通可谓是便利的,而且这里汇聚着丰厚的灵气,要不然是不会出了众多人杰。除了刘备,还有郦道元、卢照邻、贾岛,更有后世帝王赵匡胤。只不过是刘备率先吸收老家的灵气。本是东汉公民的刘备眼看国家分崩离析,各路诸侯都打着自己的算盘,意欲对中央王朝不利,所以心怀天下的刘备悍然起义匡扶汉室。

后来的刘备虽然受过很多苦,时常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拖家带小地东奔西走。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刘备终于在赤壁之战后熬到了头,不仅借机问东吴借下荆州,又取下益州,夺下汉中。刘备一下子做大到可以和其他两路势力齐平的地步了。不过在公元221年,北魏的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了他,所以东汉王朝也就此灭亡了,刘备的东汉公民身份也到头了。刘备不是东汉的人了,他自己倒是也称了帝,国家叫蜀汉。所以刘备从公元221年开始就是蜀汉的人,虽然只做了三年皇帝就去世了。

刘备称帝了吗

公元221年,北魏的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于是曹丕成了原来三国之中第一个称帝的一方。就在曹丕称帝后不久,刘备也紧随其后称帝,定都成都,国号为汉,定年号章武,也就是章武元年。

蜀主刘备

至于刘备为什么会称帝,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刘备早先的确打下了辽阔的势力范围,有了足以称帝的实力和底气。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顺势夺取了荆州从此奠定了他三分天下的实力。随后西取四川拿下益州,西南的广大地区以及甘肃湖南等地均归属于他刘备。更别谈后来关羽威震华夏之时杀于禁夺取了广袤土地,连实力强大的曹操都被蜀军打得连连败退。实力如此之大,怎会不让刘备心生称帝之意。

第二是北魏的曹丕已经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改国号为魏。这样就令原本刘备意欲匡扶的汉室就此在汉献帝手中灭亡,刘备始终打着的旗号也就在此出现了漏洞。于是众臣力荐刘备也称帝,一者可以与北魏抗衡,作为汉室宗亲必须要延续汉室的天下。二者刘备称帝可以抚恤了这些跟着他多年辛苦劳累的老臣们,毕竟开国功臣的帽子还是很大的。

第三,就是刘备个人的想法了。看着挟天子的北魏居然直接丢弃了这个工具自己称帝,让深处南方一直恪守本分的刘备如何不眼红。如果说刘备对皇位没心思那是不可能的,当了这么多年的主公和王公,权利欲早已膨胀。从刘备小时候就放出言语,自己将来是要坐帝车的人,便可以看出他骨子里有这个欲望,只是他克制了而已。所以说刘备称帝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刘备投靠过谁

都说吕布是三姓家奴,意思是讽刺吕布投奔很多人,认了丁原、董卓和王允等人为义父过,这也令天下人对他的行为不耻。但是相比于吕布,曾经是他义兄的刘备却是投奔过更多的主子,可谓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最,算下来刘备前前后投奔过了七个人。

曹操

刘备在刚刚起家之时,由于实力不行、大名气不足,所以彼时的他投奔的也是些中等的势力。刘备初期跟过刘恢,不过刘备等人觉得在这里没什么前途。于是几人在公孙瓒会经过的地方,驻足等候了很久,直到碰见公孙瓒。因为刘备和公孙瓒早年是同窗,所以老相识了。公孙瓒也领会了刘备的意思,就让他加入了自己的集团。这一时期,刘备还收纳了猛将赵云,算是丰富了自己的实力。后来公孙瓒和袁绍被董卓调停,刘备也领了个平原相去当了。

在担任平原相之际,刘备救过孔融。而被曹操围困的陶谦求援孔融,刘备也就顺理成章的跟着去了。陶谦为此非常感激刘备,容刘备在小沛驻扎。后来陶谦病重,刘备得了便宜,领了陶谦的徐州。不过好景不长,徐州被吕布抢去,无家可归的刘备又反过来投奔吕布。不过毕竟看着这吕布不可靠,奔向了曹操的大营。曹操的眼力过人,纵使刘备一向隐藏锋芒,还是被曹操看出来,来了出杯酒论英雄直把刘备吓坏了。眼看这性命不保,聪明的刘备果断选择离开曹营,投奔在袁术帐下。原本还只是联合袁术讨伐曹操,没想到曹操彼时的实力很大,刘备被打的连家小都不顾了,所以只能依托于袁术,怎奈袁术也敌不过霸道的曹操。走投无路的刘备最后想到了荆州同时宗亲的刘表,幸好刘表看在亲戚的份上收留了他。不过刘表还真被刘备乐善好施、为人宽厚仁义的做派给折服了,一度被奉为座上宾。所以说,刘备投奔过的主子,还真的太多了。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后,为啥曹丕攻吴不攻蜀?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同年,刘备以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为名,亲率大军攻打东吴。

夷陵之战,一场错误时间地点的必打之战

刘备攻打东吴,蜀汉的很多大臣其实都是反对的,诸葛亮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但是赵云的劝谏、诸葛瑾的信件,其实都能表明诸葛亮的态度。

认为北伐曹魏才是大计,与江东的仇怨不过是私愤罢了。但是这些话,并不能打消刘备对东吴的怨恨,诸葛瑾站着说话不腰疼,孙权贪图荆州的时候,你干啥去了,他一开口刘备就火冒三丈了。

《战国策》中,晋文公联合秦穆公进攻郑国的时候,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这一句充分说明了刘备为什么要打东吴,而且必须要打。

东吴和曹魏的眉来眼去,暗中媾和,刘备早就看不下去了。而且东吴君臣自以为是刘备的恩主,对荆州贪得无厌,自古有得陇望蜀,难道东吴就没有得荆望蜀的心思。

而且荆州的战略位置对蜀汉攻占关中,夺取天下十分重要,所以必须要打这一仗。当然诸葛亮等人的意见也很有道理,以汉中之战后,刘备日益强大的实力,浪费在荆州与孙权消耗着实不划算。如果趁机攻占凉州和关中,就为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

但是东吴始终是个不稳定因素,难免不会眼红刘备在关中的发展,背后再捅刀子。所以刘备与孙权之间必有一战,只是迟早的问题。

蜀军攻势受阻,吴军坚守不出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亲率五万大军,对东吴发起大举进攻。刘备派遣吴班、冯习、张南率领前锋部队,迅速夺取三峡口,进入吴国境内。在巫地,蜀军遭到了吴军的抵抗,刘备击破东吴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刘备为避免曹魏从北面偷袭,派遣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防备魏军。同时派遣马良前往武陵,联络当地的蛮族,协助对吴作战。面对刘备的进攻,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将领,领兵五万抵抗刘备进攻。足智多谋的陆逊分析了两军的情况,认为蜀军气势正盛,与其硬碰硬肯定要吃亏。

于是做出战略撤退的决定,令吴军撤退到夷道、猇亭一线坚守,避开蜀军锋芒。

刘备率军进入夷陵地区,在猇亭扎下本部营寨,但是面对吴军坚守不出的战术,蜀军的进攻严重受阻。刘备为调动陆逊出战,派张南率领部分兵马围攻孙桓驻守的夷道,但陆逊认为孙桓一定能守住,坚决不上当,拒绝分兵出战。

一计不成,刘备又来一招,让吴班率领数千兵马在平地驻扎,想引诱吴军出战,同时在山谷埋伏兵马,以吴军出战兵马。但是陆逊贯彻坚守战术,不为所动,坚决不出战,刘备速战速决的落空,蜀军士气逐渐低落。

刘备放松警惕,陆逊火烧连营

随着战争的推延,时间已经进入了公元222年的夏天,江南的夏天,酷暑难耐,蜀军长期挑战而不得,斗志逐渐涣散,厌战情绪滋生。刘备为缓解酷热天气对军士的影响,决定放弃水陆并进压迫吴军的战法,令水军放弃战船,上岸驻扎,将大军驻扎在深山的密林中,躲避暑气。

但是刘备却忽略了两个问题,两军交战,并不是一方总是进攻的角色,被攻击的也有进攻的可能的。另一方面,夷陵山道狭窄,大军难以展开,所以蜀军的营寨分布在数百里山道上,一旦遭遇吴军偷袭,将无法集中兵力作战,将会在混乱中被各个击破。吴军主将陆逊准确抓住了蜀军的弱点,认为到了反击蜀军的时机了。

于是开始做大举反攻的准备,在一次试探攻击的时候,陆逊发现,蜀军驻扎在林中,是极好的火攻机会。开战之前,陆逊命令吴军的将士每人准备好一把茅草,趁夜间接近蜀军营寨,顺风放火。蜀军营寨顿时烧起大火,蜀军大乱,陆逊趁机命令吴军发起进攻,蜀军无力抵抗,被迫向西退却。吴将朱然率军突袭蜀军前锋,直杀到蜀军后部。韩当在涿乡围困蜀军,切断了蜀军的退路。

陆逊率领吴军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防守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

吴军大破蜀军数百里连营,刘备仓皇西逃,还差点在逃往益州的半路被孙桓擒住,翻山越岭,逃到永安,蜀军才稳住局势。

夷陵一战,蜀汉第二代将领损失惨重

通常认为夷陵之战是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蜀汉从此一蹶不振。究其原因,并非是刘备在战场上损失了多少兵马,细细算来,刘备出战的兵力大致是四万多人,加上蛮族沙摩柯的兵力大致是五万人。

败退到永安后,刘备在赵云的帮助下收拾残兵大概万余左右,所以蜀汉的兵力损失应该在三万多人,其实质造成的兵力损失其实相比于诸葛亮北伐要少很多,但这为什么会成为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呢?

老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刘备辛辛苦苦,接班五虎将的年轻将领,张南、冯习、黄权、傅彤、杜路、刘宁等人,在此战损失得差不多了。仅剩下吴班、陈式两人,再加上汉中之战损失的吴兰、铜雷等人,蜀汉年轻将领的凋零,直接造成了中后期蜀汉无大将的尴尬局面。

另外,?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马良,从武陵向益州撤退的过程中,被吴军,损失了一位优秀的人才。五奚蛮夷的首领沙摩柯,也在夷陵之败中阵亡,导致了蜀汉在动员蛮夷部落能力的损失,影响力一落千丈。

最重要的是,刘备也因为此战而很快就抑郁不已,第二年就病逝在白帝城,蜀汉缺少了提纲挈领的人物。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他的弱点也同样明显,缺乏战略的变通性,对敌对各方的心理把握不足,他不是一个合格决策者,这也是蜀汉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原因。

失荆州,败夷陵,蜀汉兵力损失殆尽

刘备势力在汉中之战时,达到巅峰,其作战主要兵力为,刘备率领汉中作战的五万兵马,已经留守在荆州,由关羽统率的三万兵马,共计大约是八万多人。很不幸,这所有的八万精锐,在吕蒙偷袭荆州的时候,关羽的三万人全军覆没。夷陵之战,刘备又葬送了将近四万的精锐,刘备手中的底牌算是给败光了。

三国时期,我们惊奇地发现,刘备和曹操干了一辈子,赤壁之战后,曹操给刘备带来的损失微乎其微。而真正给刘备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却是他的盟友孙权。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刘备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信了诸葛亮孙刘联盟的鬼。孙刘联盟的存亡的手段,却是一统的绊脚石,刘备想强大,孙权绝对是下黑手最多的。有人疑惑,为什么刘邦、刘秀能一统天下,而刘备却不能呢?因为刘备智商比他两位祖宗差太远了呗,彭城之败后,刘邦就清楚认识到诸侯王靠不住,必须剿灭才能抗衡项羽。

昆阳之战后,帝位被刘玄夺取,刘秀就认清了,南阳宗室联盟靠不住,必须剿灭他们,才能稳固地位,才出走河北,最后实现了恢复汉室的大业。反观刘备集团,三天两头被孙权下黑手,还屁颠屁颠跟人家结盟去了,有点志气没有。但凡刘备狠一点,汉中之战或者襄樊之战后,跟曹操结盟,把孙权灭了,在中原摆开阵势干一场,未必就一定输吧,所以刘备的胆识和气魄,注定他失败的结局!

曹丕在夷陵之战发生前认为刘备不会攻打孙权,在夷陵之战发生中选择了坐山观虎斗,在夷陵之战结束刘备大败后,选择了攻打东吴,这是曹丕在整个夷陵之战前、中、后的态度,曹丕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魏国朝堂上的主流态度。

夷陵之战后,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留守江北的黄权因为后路被吴军所断,率领一万士兵向曹魏投降,刘备逃回永安后,蜀汉的地盘只剩下一个益州,常备军不足十万,而且由于战败,士气低落,国内势力蠢蠢欲动,从常理上来看,只要曹丕选择攻击蜀汉,蜀汉灭亡几乎就在眼前,明明可以吃到嘴的肥肉,曹丕为何不吃?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一、从战略上分析

自关羽失荆州后,孙权强占了原属于刘备的荆州三郡,至此,荆州七郡除南阳郡之外,全部被孙权占领,孙权也成为曹魏之后三国之中的第二大势力,实力算是蜀汉的两倍。

曹魏整个朝堂之上的主流意见就是认为蜀汉是个小国,名将关羽又被杀,蜀汉没有拿得出手的将领,也没有可以对外征战的实力,所以蜀汉不足于对曹魏构成威胁,相反,东吴因为得到了荆州三郡的人口和地盘,实力大增,曹魏认为东吴才是最大的战略敌人,因此曹魏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都部署与东吴接壤的国境上。

从战略上讲,曹魏不止一个敌人,曹魏的周边有蜀汉、东吴、辽东公孙氏,还有西北的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也虎视眈眈,对曹魏威胁最大的是东吴,其实是蜀汉,再次是辽东公孙氏,最后才是西北的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

三国鼎立图

本着在战略上不能同时发起两场战争的原则来看,曹魏只能在一个方向进行战略进攻,如果曹魏选择进攻蜀汉,那么曹魏南方的东吴有可能会趁虚而入攻打自己,但是如果曹魏选择攻打东吴,蜀汉这个时候没有对外发动战争的能力,所以不能在背后在给曹魏造成威胁,相对来说,曹魏攻打东吴的战略威胁最小。

所以,防蜀攻吴是曹魏的既定战略,曹丕也不可能轻易就改变国策,去攻打蜀汉。

二、从地理上分析

看看地图就会知道,关羽失去荆州后,曹魏与蜀汉的国界变成了汉中到关中的八百里秦川之地到荆州上庸郡与益州巴郡的交界处,曹魏如果要进攻蜀汉的话,就得把中部荆州战区和东部合肥战区的大量军队调往关中地区。

夷陵之战

换句话说,也就是把今天驻扎在安徽、江苏、河南、湖北一带的军队调到陕西,然后再率领大军穿过八百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进入汉中,才能攻击蜀汉,曹魏士兵不仅要穿越数千公里的道路,而且这种大规模的调动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实现的。

另外,从关中及雍凉一线南下攻打蜀汉,无论是军队行军,还是粮食运输,或者是补给物质的供应,都受限于当地的道路情况,从关中到汉中只有五条路可走,而且大多路是建立在悬崖上的栈道,后来曹真伐蜀在子午谷走了一个月还没有走到汉中,就因为天气原因而被迫撤退,原因就是道路难走,天气多变,还有曹真他儿子曹爽伐蜀,同样是以失败告终。

蜀汉虽弱,当时的汉中是由大将魏延防守的,蜀汉可以利用天险,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步,这不是实力强大,军队够多就能够攻下的,如果曹魏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兵力攻打蜀汉,万一因为道路原因或者天气原因失败的话,曹魏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那样东吴有可能发起进攻,到时候,曹魏想救都救不了,再从关中前线撤回荆州或者合肥,又是上千公里,那简直就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曹丕伐吴

相反,曹魏与东吴原本就交界,两国的国界线就是大致是长江,曹魏如果要攻打东吴,相对来说非常简单,只需要造船就行,不需要大规模调动军队,不需要大规模运输粮食,就算是曹魏与东吴发生战争,蜀汉想要攻打曹魏的关中地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蜀汉也要穿越八百里秦川,同样很难。

所以,曹丕在夷陵之战后,选择攻打东吴,比攻打蜀汉要容易得多,时间上更短,操作上更容易,也无需大规模调动军队,换了谁也会选择攻打东吴。

三、从谋略上分析

从谋略上分析,曹魏选择攻打东吴也是当时正确的谋略,而且早在夷陵之战进行当中时,侍中刘晔就建议曹丕联合刘备攻打孙权,很显然,刘晔的建议是正确的。

孙权

因为刘备攻打孙权的意图,远远强于孙权攻打刘备的意图,关羽是被孙权下令的,荆州三郡是被孙权抢走的,刘备恨孙权恨得牙痒痒的,赵云劝谏刘备不要伐吴,刘备都不听,再加蜀汉朝廷中荆州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都是主张夺回荆州的。

所以,蜀汉对于夺回荆州势在必得,在夷陵之战期间,曹丕选择了坐壁上观,就是想让蜀汉与东吴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翁之利,可是,夷陵之战刘备败得太突然,几乎就是一瞬间,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刘备从被击败到狼狈逃回永安,曹丕虽然时刻准备着抢战利品,显然也没有想动夷陵之战就这么快结束了,曹丕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刘备一退到永安,曹丕想攻刘备也打不到了,只能打孙权。

所以最后的事态发展印证了刘晔之前的建议是正确的,曹丕应该是在谋略上联合刘备一起围攻孙权才是正确的,因为孙权的实力在吞并荆州后开始强大起来,虽然明面上孙权向曹丕称臣,但实际上孙权只是忽悠曹丕,曹丕不可能坐视孙权强大起来,如果让孙权吞并了蜀汉,那天下将变成南北朝划江而治,这显然不是曹丕想看到的。

夷陵之战东吴布防图

夷陵之战后期,东吴还表现出想要吞并蜀汉的意图,东吴军队陈兵与永安一江之隔的巫山、秭归一线,准备继续向西推进,只是由于赵云的援兵到来再加上刘备的溃兵逃回永安,使得永安的蜀军接近2万人,然而最重要的是北方的曹丕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东吴,如果东吴想要攻打蜀汉,那将是东吴的灭顶之灾。

所以,曹丕想来想云,看来看去,发现只有东吴孙权可以攻打,蜀汉太远了打不到,所以就选择了攻打东吴而不是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