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图表 天气图表
桐乡天气预报15天准确_桐乡天气预报
tamoadmin 2024-09-03 人已围观
简介1.浙江哪些景点好玩2.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3.清明节起源于何时4.从乌镇怎么去杭州东火车站啊5.魅族自带的天气预报显示“无天气信息”,刷新不了。这是为什么呢?(薛小红)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别名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等省。以花入药。为常用中药。菊的花、叶、茎均含挥发油、含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微量维生素
1.浙江哪些景点好玩
2.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3.清明节起源于何时
4.从乌镇怎么去杭州东火车站啊
5.魅族自带的天气预报显示“无天气信息”,刷新不了。这是为什么呢?
(薛小红)
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别名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等省。以花入药。为常用中药。菊的花、叶、茎均含挥发油、含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B、氨基酸、刺槐素、龙脑及3,4-二羟基苯乙酮等。味甘、苦,性微寒。有养肝明目、疏风清热的功能。主治感冒热、头痛、耳鸣、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症。
一、形态特征
植株高60—150c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茎直立,基部稍木质化,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幼枝略具棱。单叶互生,具叶柄,叶片卵形或窄长圆形,长3.5—5cm,宽3—4cm,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基部心形,下面有白色绒毛。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2.5—5cm,总苞半球形,苞片3层或4层,绿色,被毛;舌状花着生花序边缘,舌片白色,淡红色或淡紫色,无雄蕊,雌蕊1枚;管状花位于花序中央,,**,先端5裂,聚药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瘦果矩圆形,无冠毛(图18—13)。
图18—13 菊形态图
1.花枝 2.舌状花 3.管状花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
菊花在冬天枝杆枯萎。以宿根越冬,根状茎仍在地中不断发育。开春后在根际的茎节萌发或芽丛,随着茎节的伸长,基部密生许多须根。苗期生长缓慢,苗高10cm以后,生长加快,苗高50cm后开始分枝,植株发育到9月中旬,不再增高和分枝,9月下旬现蕾,10月中、下旬开花,11月上、中旬盛花,花期30—40天。入冬后,地上茎叶枯死,在土中抽生地下茎。次年春季又萌发新的芽丛,并形成新株。一般母株能活3—4年。随着茎的衰老死亡,根丛相继死亡。瘦果柱状,黄褐色。细小,千粒重仅1g。能在低温下发芽。在密封条件下,生命力能维持3—4年。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
菊花耐寒冷,喜温暖,花能经受微霜,而不致受害。在0—10℃下能生长,并能忍受霜冻。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如四川药菊产地——中江的年平均气温为17℃左右。但在幼苗生育期间,分枝至孕蕾期要求较高的气温条件。若气温过低,植株发育不良,影响开花。花期能忍耐-4℃的低温。地下宿根能忍受-17℃的低温。但在-23℃时,根也受冻害。
2.水分
菊花稍能耐旱,怕涝。随着生长发育期的不同对水分的要求各异。在苗期至孕蕾前,是植株发育最旺盛时期,适宜较湿润的条件,若遇到干旱,发育慢,分枝少。花期则以较干燥的条件为好。如雨水过多,花序就因灌水而腐烂,造成减产。
3.土壤
菊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旱地和稻田均可栽培。但宜种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土壤,pH在6—8范围内。过粘的土壤或碱性土中生长发育差,重茬发病重。低洼积水地不宜栽培。
4.光照
菊花喜光,四川菊花产地每年日照总数1210—1230小时,在12小时以下的短日照及夜间温度10℃左右时,花芽才能分化。人工遮光减少日照时数后,可以提早开花。若长期遮荫,可延迟开花期,但过分荫蔽,则分枝及花朵减少。
三、栽培技术
(一)品种
菊花因产地和品种不同,其商品名称也有所不同(表18—13)。
表18—13 菊花的品种和特点
(二)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有四种:分根、扦插、压条、嫁接,但以分根繁殖最常见。
1.分根繁殖
一种是在收割菊花的田间,将选好的种菊根上用肥料盖好,以保暖过冬,防止冻害影响成活率。到翌年4月20日到5月上旬之间,发出新芽时,便可进行分株移栽。
分株时,将菊花全棵挖出,轻轻震落泥土,然后顺菊苗分开。每株苗应带有白根,将过长的根以及苗的顶端切掉,根保留6—7cm长,地上部保留16cm长。每一亩菊苗可分株栽10—30亩左右。按穴距40×30cm挖穴,每穴栽1—2株。另一种是菊花收割后,挖出部分根,放在一处或放在沟内摆开,上盖细土6cm,再盖些草或树叶等,以保护过冬。翌春4月上旬后取出,按行株距均为40cm,深15cm栽种。分株繁殖根系不太发达,易早衰,进入花期时,叶片大半已枯萎,对开花有一定影响,花少而小,还易引起品种退化。
2.扦插繁殖
扦插时间根据品种特性和各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白菊、黄菊和滁菊,上海郊区一般在4月下旬扦插,亳菊于4月下旬至6月上旬均可扦插。截取无病虫害而健壮的新枝作为扦插条,插条长10—13cm,随剪随扦插。苗床地应平坦,适温15—18℃,土壤不宜过干或过湿。扦插时,先将插条下端5—7cm内的叶子全部摘去,上部叶子保留,将插条插入土中5—7cm深。顶端露出土面3cm左右。浇透水,覆盖一层稻草。约20天生根。上海等地区种亳菊也有用“两次扦插法”的,可使移栽推迟,避开梅雨季节,因为亳菊比较怕水,在扦插期或大田定植初期,于发根阶段遇地块积水或雨水过多,很容易伤害根部,引起烂根死苗。方法是:从越冬宿根发出的新苗中剪取枝条,进行第一次扦插,株行距各13cm,待新株高20—23cm时,取条作第二次扦插,株行距各8cm,苗高17—20cm时移栽,苗龄掌握在30—35天。扦插繁殖的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生长期长,进入花期后,叶片枯萎较少,开花大而多。
(三)移栽
在扦插育苗时,白菊、黄菊、滁菊宜掌握40天秧龄,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植到大田。亳菊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移栽。用二次扦插时,于7月上、中旬定植最适宜。移栽过晚也不好,因生育期太短,寒潮南下较早的年份,收时往往花蕾尚未开放,从而影响产量。
移栽应选阴天或晴天进行,雨天或雨后土壤过湿都不能种植。扦插繁殖时,如遇连续雨天,而秧龄已到,可将菊苗的头剪掉,推迟几天再移植。在移栽前一天,先将苗床浇透水,起苗时带土移栽。种植密度,6月中旬以前定植的,行株距40×40cm,7月上、中旬定植则33×26cm,每亩栽5500株左右。挖穴栽,每穴栽1株。
(四)田间管理
1.合理施肥
菊花根系发达,入土较深且细根多,吸肥力强,为喜肥作物。但前期氮肥不宜多,以防止徒长,后期容易倒伏,或容易染病而减产。肥料应集中在中期用,促使发根,增加花枝。合理增施磷肥可使菊花早现蕾,早开花,结蕾多,产量高。施肥分4次,基肥在3月中旬耕地时翻入,每亩施河泥5000—7500kg,堆肥1500kg,移植时再施入稀人粪250—400kg。第二次在5月上旬前后,菊苗转青成活时施入稀人粪400kg,称催苗肥。第三次在6月下旬前后,植株开始分枝时施腐熟的蚕沙粪,每亩750—1000kg,结合培土。第四次在9月下旬前后菊花现蕾时,每亩施硫酸铵5kg。还可用过磷酸钙作根外追肥,每亩用5kg,配成2%的溶液在傍晚均匀喷于叶面,促使多结蕾,多开花,花瓣厚,提高产量和品质。
2.中耕除草
菊花是浅根性植物,中耕不宜过深,只宜浅松表土3—5cm,有利菊苗生长。特别是雨后转晴,土壤板结,杂草易滋生。一般中耕2—3次,第一次在移植后10天左右;第二次在7月下旬;第三次在9月上旬。此外,每次大雨后,为防止土壤板结,可适当进行一次浅中耕。
3.适时打顶
打顶是促使菊花主杆粗壮,分枝增多,减少倒伏,增生花朵,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打顶分三次,宜选晴天进行。第一次在菊苗移植前一星期,高约33cm,摘去主杆顶芽7—8cm;第二次在6月上旬前后,植株抽出3—4个33cm长的新枝时,摘去分枝顶芽;第三次在7月上旬(小暑)前打顶,视植株生长情况进行。此外,还要摘除疯长枝条。每次打顶摘除的菊花头,集中带出田外处理。
4.及时培土
可保持土壤水分,增加抗旱能力。在6月下旬进行培土,使植株多生根,抗倒伏。
5.抗旱排涝
扦插或移栽时,应灌水以保证幼苗成活,蕾期干旱应注意浇水,在雨季应及时清沟排水,以防积水烂根。
(五)病虫害及其防治
1.斑枯病
(Septoria chrysanthemelle Sacc.)
又名叶枯病。一般于4月中、下旬发生,一直为害到菊花收获。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紫褐色病斑,大小不一,中心呈灰白色,周围褪绿,有一块褐色圈。后期叶片病斑上生小黑点(病原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变黑干枯,悬挂在茎秆上。4—9月雨水较多时,发病严重。防治方法:在最后一次菊花摘后,即割去地上部植株,收集烧毁,减少越多菌源;选健壮无病的菊花种苗,培育壮苗;适施氮肥,雨后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为害;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交替喷洒1∶1∶100波尔多液和50%托布津1000倍液,选晴天,在露水干后喷药,每隔7—10天一次,续喷3次以上。
2.枯萎病
〔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ollenw〕
俗称“烂根”。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生,直至11月才结束,尤以开花前后发病最重。受害植株,叶片变为紫红色或黄绿色,由下而上蔓延,以致全株枯死。病株根部深褐色呈水渍状腐烂。地下害虫多,地势低洼积水的地块,容易发病。防治方法:选无病地块的老根留种;不重茬,做高畦,开深沟,排水降湿;选用健壮无病种苗;拔除病株,并在病穴中施生石灰粉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3.霜霉病
(Peronospora danica G?umann)
被害叶片出现一层灰白色的霉状物(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一般于3月中旬菊花出芽后发生,到6月上、中旬结束;第二次发病在10月上旬。遇雨,流行迅速,染病植株枯死,不能开花,影响产量和质量。防治方法:种苗用40%霜疫灵300—400倍液浸10分钟后栽种;发病期可喷40%霜疫灵200倍液或50%瑞毒霉500倍液喷治;实行轮作,提高田间管理水平。
4.花叶
发病植株,其叶片呈黄绿色相间的花叶,对光有透明感。病株矮小或丛枝,枝条细小,开花少,花朵小,产量低,品质差。发生为害时间较长,蚜虫为传毒媒介。
防治方法:选育抗病的优良品种;及时治蚜防病;发病后可喷25—50ppm浓度的农用链霉素溶液。
5.菊天牛
(Phytoecia rufivontris Gautier)
又名菊虎。成虫将菊花茎梢咬成一圈小孔并在圈下l—2cm处产卵于茎髓部,致使茎梢部失水下垂,容易折断。卵孵化后幼虫在茎内向下取食。有时在被咬的茎秆分枝处折裂,愈合后成微肿大的结节,被害枝不能开花或整枝枯死。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根部潜伏越冬,寄主达14种菊科植物。防治方法:在产卵孔下3—5cm处剪除被产卵的枝梢;成虫发生期于晴天上午在植株和地面喷5%西维因粉,5天一次,喷2次,清除杂草,并在7月间释放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
6.菊小长管蚜
〔Mocrosiphoniella sanborni(Gillette)〕
9—10月间集中于菊花嫩梢,花蕾和叶背为害,吸取汁液,使叶片皱缩,花朵减少或变小。菊蚜一年发生20多代。防治方法:清除杂草,忌与菊科植物连作和间套作;发生期喷40%氧化乐果2000倍液,每隔7天左右一次,连续喷2—3次。
7.瘿螨
浙江桐乡菊区称“瘤疮虫”,上海郊区称“菊叶小耳朵”。寄生在菊花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虫瘿,呈灰白色。一般于3月初至11月下旬发生,严重时整株叶片密布虫瘿,影响生长,降低花产量。防治方法:选用健壮枝条或种苗;实行轮作;发生初期未形成虫瘿前喷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加20%三氯杀蟎砜800倍液混合喷雾或喷73%克蟎特3000倍液,于9月下旬前结束喷药,确保现蕾开花。
其他尚有臀脊齿金龟(Holotrichia gaeberi Faldermann)、绿盲蝽(Lyguslucorum Meyer-Dür)、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us)〕、棉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 Schiffermüller et Denis)、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Fischer von R?slerstamm)]、管蓟马等为害。
三、收与加工
(一)收
杭白菊开花有先后,一天中展瓣也有迟早,因此要分期收,过早过晚都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花标准,花瓣平直,有80%的花心散开,花色洁白。通常在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收。不露水花,以免露水流入花瓣内不易干燥而引起腐烂。一般分三期摘,头花在11月上旬前后3—4天收,约占总产量的50%;二花须隔5—7天,约占总产量的30%;三花在二花后7天左右再,占总产量的20%,若天气预报要连续下雨,而花期已到,要抢在雨前一批,以免损失。时要做到边边分级,大小花朵分开,便于加工,保证商品质量。
亳菊花当一块田里花蕾基本开齐、花瓣普遍洁白时,即可收获。收时在花枝分叉处将枝条折断,随手将花枝扎成小把。
(二)加工
杭菊主产区桐乡历来用蒸熟晒干的方法鲜花收后,将黄白色好花与烂花分开,薄薄地摊晾半天,使花水分减少,特别是露水花或雨水花一定晾干再加工。
加工步骤为上笼、蒸煮、晒干,方法简便,但技术性强,稍有疏忽,就会影响色泽或质量,降低等级,减少收入。
1.上笼
将摘后晒瘪的菊花放入直径33cm左右的小蒸笼内,厚度一般以4朵花厚为好,约1.6cm厚,过厚难以晒干,且中部花朵易发霉变质,从而降低产品等级。
2.蒸煮
将排列好菊花的蒸笼,放在盛有水的铁锅上,一锅一笼,蒸时火力要均匀。锅内盛水不宜过多,以防沸水上溢浸湿花朵,可在锅内放四、五双竹筷,笼内温度保持:90℃左右,蒸一次花,加一次水,蒸煮时间宜掌握3—5分钟,时间过长,花太熟,时间过短则不熟,均会降低商品等级。
3.晒白
蒸煮后的菊花,要倒在芦帘或竹帘上晒,保持色泽洁白,形状完整。一笼花占一个地位,均匀排列在竹帘上,经日晒三天后翻一次,然后置通风的室内摊晾,菊花上面不要压其它东西,以免影响质量。经一周后收藏数日再晒,晒后如发现有潮块,要拣出复晒。晒花时要注意卫生,烟灰、尘土飞扬场所,牲畜棚旁等均不宜晒花。
亳菊收后经阴干、硫磺熏白、晒干而得。将亳菊花枝一把把倒挂在屋檐下、廊下或通风的空屋内阴干,一般约20天左右,至花有八成干时,将花摘下,入熏房用硫磺熏白。将花装入篓中,要装得松、装得浅,不要压实,不要超过篓子容量的3/4,以利硫磺气体穿透,然后入熏房用硫磺熏,一般需连续熏24—36小时,平均每kg硫磺可熏得干花10—15kg。熏白后,在室外薄薄摊开,晒一天就可干燥。如灰屑、碎瓣过多,须用筛子筛除。
(三)留种
菊花靠宿根繁殖,必须留好种根,选无病虫为害或为害轻的田块。当菊花收完后,及时割除地上部分,清除杂草即在根部覆杂肥,培土防冻,促使翌年春季发苗多而粗壮。如需调入种苗,应在菊花收后调入老根。种根运到后立即栽种,翌春可发出新苗,供繁殖用。
浙江哪些景点好玩
来历: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习俗: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所以,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浙江十大旅游景点分别是乌镇、杭州西湖、普陀山、金华东阳横店、雁荡山、嘉兴古镇、宁波溪口、千岛湖、莫干山、杭州宋城。浙江十大旅游景点如下:1.乌镇乌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环境优美镇,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和1300年的建镇史。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南方水乡,被称为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有6000年历史,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区之一,江南六大古镇之一。2.杭州西湖杭州西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被称为人间天堂,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古称钱塘江,也叫习字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水面面积约4.37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3.普陀山普陀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也是观音教化众生的道场。普陀山是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黑龙卧海,面积近13平方公里。与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上佛教王国、南海圣地之称。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国内外著名的风景名胜。4.金华东阳横店横店城是全球最大的拍摄基地,也是中国唯一的一流产业实验区,被美国《好莱坞》杂志称为中国的好莱坞。5.雁荡山雁荡山主要有灵峰、灵岩、大龙瀑、三者瀑、雁湖、仙生门风景名胜区、羊角洞、仙桥八大景区,500多个景点。以其独特的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古洞奇石、雄伟的大门、凝翠碧潭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海上名山、东南第一山。其中灵峰、灵岩、大龙瀑布被称为雁荡三绝。6.灵隐寺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西面的山峰之间。它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人文景观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灵隐景区包括灵隐寺和飞来峰。灵隐寺是中国十大佛教名寺之一。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高僧慧利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奇峰异石,以为这里藏着仙气,便在这里建了一座寺庙,取名灵隐。7.宁波溪口宁波溪口东临武陵,南有屯溪,北有雪窦山,风景秀丽。雪窦寺因雪窦山而得名,雪窦山横跨数十公里,最高点海拔900多米。整座山的主峰叫冯如,冯如下面有一个山洞。洞内喷出的泉水乳白色如雪,故称雪窦山或乳窦,故名雪窦山。8.千岛湖千岛湖,位于杭州淳安县,因湖中散布着1078个岛屿而得名,是世界上岛屿数量最多的湖泊。千岛湖是因1959年中国建成第一条大型新安江而筑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由于上游重视,水居中国大江大河湖泊之首,千岛湖被誉为天下第一美水。9.莫干山这是天目山的第二段,因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派干将和莫邪在此施展无与伦比的雌雄双剑而得名。位于湖州市德清县,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虽然没有太岱那么雄伟,没有华山那么险峻,但它以翠绿的竹林、清澈取之不尽的山泉、错落的别墅、四季迷人的景色,被誉为江南第一山。10.杭州宋城宋城风景区是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主题公园,每年有超过700万游客。秉承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园区内的宋河东街、土豪世家、胭脂巷、飞来巷、美食街、石井街六大主题街区豪华升级,热闹非凡。
清明节起源于何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明定4月5日为国定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1]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历史
起源源流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介子推像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5]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6]
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7]
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踏青[8]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后续发展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9]
期变迁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四天:“()二十四年(736)
清明时节雨纷纷[8]
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五日。”。到贞元六年(790),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10]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明定4月5日为国定日清明节。[2] 2007年12月7日,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1天(农历清明当日)[11]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日,放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12] 2014年清明节期为4月5日至4月7日。[13]
2风俗习惯编辑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
荡秋千[14]
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1]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1]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
蹴鞠[15]
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1]
植树
清明节植树[15]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16]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1]
扫墓
清明节悼念活动(18张)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1]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
清明与柳[15]
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17] 。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1]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1]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
清明冷食[15]
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
清明饼[15]
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18]
祭祀扫墓
总况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望纳,谢谢!
从乌镇怎么去杭州东火车站啊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明定4月5日为国定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风俗习惯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 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
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
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
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诗句鉴赏
清明节是重大的传统祭祀节日,清明节雨纷纷更是添加了浓浓的诗和远方色彩。古人即使远赴京城为官,每逢清明节都会策马奔腾祭祖上坟。文人墨客也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其中不乏带有浓浓的怀念亲人哀思情感、或者是清明踏青的悠闲自在表达。清明节的诗句还有哪些呢?为您介绍清明节的诗句大全,关于清明节的诗句鉴赏。
1、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节的诗句——《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节的诗句——《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4、清明节的诗句——《天有霓裳》刘小烽
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
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5、清明节的诗句——《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6、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7、清明节的诗句——《清明即事》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8、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曲江怀友》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9、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日忆诸弟》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10、清明节的诗句——《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1、清明节的诗句——《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12、清明节的诗句——《长安清明》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魅族自带的天气预报显示“无天气信息”,刷新不了。这是为什么呢?
乌镇有直达桐乡高铁站的公交K282路,约1小时即可到达。然后在桐乡站乘座动车到杭州东站即可。桐乡到杭州东全程20分钟左右,高速动车组二等座21.5元/动车组二等座14元。
首先您看下自带的天气软件设置里面是否设置了相关需要显示天气信息的地理位置。
检查下手机设置里面是否禁止了天气软件的联网权限。
手机里面相关安全软件是否设置了后台自动把这个天气软件的进程给关闭了。
手机上有软件跟这个天气软件有不兼容导致的天气软件无法正常运行并获取天气数据。
天气软件本身有文件损坏导致功能性上出现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