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图表 天气图表

慕尼黑天气预报15天_慕尼黑天气预报20天

tamoadmin 2024-09-19 人已围观

简介1.5月24日至6月5日 去欧洲旅游 天气如何 要准备和 注意些什么?2.有关太阳系的资料3.欧洲高温影响旅游吗?4.欧洲高温影响旅游吗可以用中文搜索当地如具体的目的地城市气温,天气预报,现在可以查询3周的天气预报和历史平均气温。以慕尼黑为例,7月气温历史平均气温23多度,高温时能超过30度,历史夜间平均12度左右。今年温度比较高,最高气温在23到30度之间,夜间气温10到17度。室内气温一般25

1.5月24日至6月5日 去欧洲旅游 天气如何 要准备和 注意些什么?

2.有关太阳系的资料

3.欧洲高温影响旅游吗?

4.欧洲高温影响旅游吗

慕尼黑天气预报15天_慕尼黑天气预报20天

可以用中文搜索当地如具体的目的地城市气温,天气预报,现在可以查询3周的天气预报和历史平均气温。

以慕尼黑为例,7月气温历史平均气温23多度,高温时能超过30度,历史夜间平均12度左右。今年温度比较高,最高气温在23到30度之间,夜间气温10到17度。室内气温一般25度左右。

早晚套一件长袖衬衣出门,午间穿短袖T恤。标准旅游着装是短袖,短裤或裙装;背包携带长袖薄外套或者长袖衬衣,因早晚气温低。

5月24日至6月5日 去欧洲旅游 天气如何 要准备和 注意些什么?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慕尼黑啤酒节向来是各种啤酒的天下,但今年由于天气太冷,组织方破例允许冰激凌摊位出售热红酒。

据德新社25日报道,今年慕尼黑啤酒节自9月17日开幕以来,时常遭遇强降雨和寒冷天气,晴朗温暖的日子屈指可数。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一周天气条件也不理想。这导致不少冰激凌摊位生意冷清,门可罗雀。

于是,组织方决定从25日开始,允许这些摊位销售热红酒,但建议他们谨慎挑选背景音乐。用组织方的话说,播放圣诞歌曲就“过分了”。

9月17日,在德国慕尼黑,人们参加慕尼黑啤酒节开幕式游行。

报道说,一般情况下,热红酒只会在圣诞市场上出现。不过,2008年慕尼黑啤酒节期间,组织方也曾因低温天气而允许冰激凌摊位出售热红酒。

作为德国规模最大的民俗节庆活动,慕尼黑啤酒节因疫情于2020年和2021年停办,今年恢复举办,定于10月3日闭幕。数据显示,今年啤酒节已吸引约300万游客,但这一数字远低于2019年第一周到访游客数量。

有关太阳系的资料

欧洲大陆属于海洋性气候,天气要比我们这里舒适多了。气温总体要比这里低,尤其是德国南部(慕尼黑一带)和奥地利,海拔高(阿尔卑斯山的两侧),气温更低。荷兰、瑞士气温也低些,而法国南部地区气温高些。

这段时间欧洲最低温度一般在十度以下,带件毛衣是必须的。如果去阿尔卑斯山地区,更是冷的厉害。

别忘记带电器插座转换器,德标、法标、意标的都要,不然在那里无法使用。

准备些低面值的零钱,欧洲很多厕所收费并且不找零。

欧洲高温影响旅游吗?

太阳与太阳系

太阳系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就注意到天上许多星星的相对位置是恒定不变的。但有5颗亮星却在众星之间不断地移动。因此人们把“动”的星星称为“行星”,“不动”的星星称为“恒星”,并给行星各自起了名字,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其中水星也称辰星,它最靠近太阳,不超过一辰(30度)。金星又叫太白星或启明星、长庚星。它光彩夺目,是全天最亮的星;火星又称“荧惑”,因它的火红颜色而得名;木星也称岁星,它大约12年运行一周天,每年差不多行经一次(全天分成十二次),古代用它来纪年;土星也称镇星或填星,因为它大约28年运行一周天,一年镇守一宿(中国古代把全天分成二十八宿)。这就是人们肉眼能看见的五大行星,中国古代统称它们为“五星”,再加上太阳、月亮总称为“七曜”。

近两个世纪以来,天文学家又发现了3颗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这样,包括地球在内的9颗行星就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除了水星和金星之外,所有的行星都有卫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家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彗星、流星以及稀薄的微尘粒和气体等。

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系的中心运动。

...

太 阳

清晨,当你站在茫茫大海的岸边或登上五岳之首的泰山,眺望东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时,一种蓬勃向上的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人们热爱太阳,崇拜太阳,赞美太阳,把太阳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

太阳在人类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以致人们一直对它顶礼膜拜。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印度人认为,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恒河时,世界才开始有了万物。而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被称为“阿波罗”。他是天神宙斯(Zeus)的儿子,他高大英俊,多才多艺,同时还是光明之神、医药之神、文艺之神、音乐之神、预言之神。他右手握着七弦琴,左手托着象征太阳的金球。

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系的主宰。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5%,是太阳系所有行星质量总和的745倍。所以,她有足够强大的吸引力,带领它大大小小的家族成员围着自己不停地旋转。

太阳是我们唯一能观测到表面细节的恒星。我们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虽然就总体而言,太阳是一个稳定、平衡、发光的气体球,但它的大气层却处于局部的激烈运动之中。如:黑子群的出没,日珥的变化,耀斑的爆发等等。太阳活动现象的发生与太阳磁场密切相关。太阳周围的空间也充满从太阳喷射出来的剧烈运动着的气体和磁场。

天文上太阳的符号是⊙,它象征着宇宙之卵,是生命的源泉。

太 阳 基 本 数 据

日地平均距离

149,598,000千米

半径 696,000千米

质量 1.989×1033克

平均密度 1.409克/立方厘米

有效温度 5,770K

自转会合周期 26.9日(赤道);31.1日(极区)

光谱型 G2V

目视星等 -26.74等

目视绝对星等 4.83等

表面重力加速度 27,400厘米/平方秒

表面逃逸速度 617.7千米/秒

中心温度 约15,000,000K

中心密度 约160克/立方厘米

年龄 50亿年

太 阳 的 结 构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系里唯一的一颗恒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是一颗中等质量的充满活力的壮年星,它处于系内,位于距银心约10千秒差距的悬臂内,银道面以北约8秒差距处。太阳的直径为139.2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的体积为141亿亿立方千米,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的质量近2000亿亿亿吨,是地球的33万倍,它集中了太阳系99.865%的质量,是个绝对至高无上的“国王”。太阳是个炽热的气体星球,没有固体的星体或核心。太阳从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大气层。太阳能量的99%是由中心的核反应区的热核反应产生的。太阳中心的密度和温度极高,它发生着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而该反应足以维持100亿年,因此太阳目前正处于中年期。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质量约占71%)与氦(质量约占27%)。

太阳和地球一样,也有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光球层厚约5000千米,我们所见到太阳的可见光,几乎全是由光球发出的。光球表面有颗粒状结构----“米粒组织”。光球上亮的区域叫光斑,暗的黑斑叫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活动具有平均11.2年的周期。从光球表面到2000千米高度为色球层,它得在日全食时或用色球望远镜才能观测到,在色球层有谱斑、暗条和日珥,还时常发生剧烈的耀斑活动。色球层之外为日冕层,它温度极高,延伸到数倍太阳半径处,用空间望远镜可观察到X射线耀斑。日冕上有冕洞,而冕洞是太阳风的风源。日冕也得在日全食时或用日冕仪才可观测到。当太阳上有强烈爆发时,太阳风携带着的强大等离子流可能到达地球极区。这时,在地球两极则可看见瑰丽无比的极光。

太 阳 光 球 及 其 活 动

光球就是我们实际看到的太阳圆面,它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圆周界线。光球的表面是气态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光球厚达500千米,极不透明。光球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极不稳定的斑斑点点,被称为“米粒组织”。米粒组织可能是光球下面气体对流产生的现象。另外,还有超米粒组织,其直径与寿命要大的多。在光球还分布着太阳黑子和光斑,偶尔还会出现白光耀斑。这些活动现象有着相差悬殊的亮度、物理状态和结构。

所谓太阳黑子是光球层上的黑暗区域,它的温度大约为4500K, 而光球其余部分的温度约为6000K。 在明亮的光球反衬下,就显得很黑。

发展完全的黑子是由较暗的核(本影)和围绕它的较亮部分(半影)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浅碟。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最明显标志之一。太阳黑子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大的磁场,范围从小太阳黑子的500高斯到大太阳黑子的4000高斯不等。黑子最多的年份称太阳活动极大年,最少的年份称太阳活动极小年。太阳黑子的平均活动周期是11.2年。光球上还有一些比周围更明亮的区域,叫光斑。它与黑子常常相伴而生。

太 阳 色 球 及 其 活 动

光球的上界同色球相接,在日全食时能看到。色球层厚约8000千米。太有反常增温现象,从光球顶部到色球顶部再到日冕区,温度不断陡升。色球层有出现在日轮边缘的针状物,它们不断产生与消失,寿命一般只有10分钟。色球上经常出现一些暗的“飘带”,我们称它为暗条 。当它转到日面边缘时,有时象一只耳朵,有时好象腾起的火焰,人们俗称它为日珥。日珥的形态千变万化,可分为宁静日珥、活动日珥和爆发日珥。

太阳色球层有些局部亮区域,我们称它为谱斑。它处于太阳黑子的正上方。有时谱斑亮度会突然增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耀斑。耀斑释放的能量极其巨大。其巨大的能量来自磁场。

日 冕 与 太 阳 风

太阳最外层的大气称为日冕。日冕延伸的范围达到太阳直径的几倍到几十倍。

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日冕接近圆形;在太阳宁静年则呈椭圆形。

日冕中有大片不规则的暗黑区域,叫冕洞。冕洞是日冕中气体密度较低的区域。冕洞分为三种:极区冕洞,孤立冕洞,延伸冕洞。太阳能以太阳风----物质粒子流的形式失去物质。冕洞是高速太阳风的重要源泉。 日冕物质抛射是发生在日冕的非常宏观庞大的物质和磁场结构,它是大尺度致密等离子体的突然爆发现象。对地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它。当太阳上有强烈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时,太阳风携带着的强大等离子流可能到达地球极区。这时,地球两极就出现极光。极光的形态千变万化。太阳系内某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发生在日冕的耀斑叫X射线耀斑,它的波长只有1~8埃或更短。它直接引起地球电离层骚扰,从而影响地球短波通讯。

太 阳 的 能 量 来 源

太阳的能源问题一向很吸引人。最早有人提出太阳能量是由其自身物质向中心收缩产生的。然而,这样的能源只可维持大约3000万年,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已有38亿年了。此后的一些说,同样难以自圆其说。后来人们才知道,太阳能源来自它直径不到50万千米的核心部分,其核心温度极高,压力极大,发生了热核反应:每4个氢原子核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过程足足可以进行100亿年。

太 阳 活 动 预 报

日地空间环境状态的变化对现代生活、生产所依赖的现代尖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前面已提到,X射线耀斑直接引起地球电离层骚扰,从而影响地球短波通讯。太阳质子会危及宇航员和宇宙飞行器上的传感器及控制设备,对在高纬地区飞行的旅客和乘务人员也构成辐射威胁。另外有人统计,剧烈的太阳活动与地震、火山爆发、旱涝灾害、心脏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及交通事故都有关系。 所以,太阳活动和日地物理预报是非常重要的。太阳活动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和警报。

日地空间环境作为系统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在1957年人类进入太空开始的。50至70年代是探索阶段,人们逐步认识到太空环境的重要性。在大量探测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环境的静态模式,对一些重大的航天活动做了安全性的预报。80年代以后,在需求的推动下,日地空间环境的研究得到迅速的发展。自19年开始每隔四年一次的国际日地预报会议均如期举行,规模逐次扩大。为了联合和协调各主要国家的工作,成立了联合的预报中心。总部设在美国,有10个区域警报中心分布于全球。我们北京区域警报中心是其中之一。进入9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之为“空间天气。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预报水平仍亟待提高。

日 食—瑰丽的自然景观

日食,特别是日全食,是天空中颇为壮观的景象。如果在晴朗的天气发生日全食,人们可以看到:好端端一个圆圆的太阳,它的西边缘开始缺掉一块(实际上是被月影遮住),所缺的面积逐渐扩大,当太阳只剩下一个月牙形时,天色逐渐昏暗下来,如同夜幕降临。当太阳全被遮住时,夜幕完全笼罩大地。突然,在原来太阳位置四周喷射出皎洁悦目的淡蓝色的日冕和红色的日珥。此后,太阳西边缘又露出光芒,大地重见光明,太阳圆面上被遮的部分逐渐减少,太阳渐渐恢复了本来面貌。

仔细观察,在全食即将开始或结束时,太阳圆面被月球圆面遮住,只剩下一圈弯弯的细线时,往往会出现一串发光的亮点,像是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这是由于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的山峰像锯齿一样把太阳发出的光线切断造成的。英国天文学家倍利(Berrie)于1838年和1842年首先描述并研究了这种现象,所以称为倍利珠。

日 食 成 因

我们知道,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地球又带着月球一起绕着太阳公转,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差不多成一直线时,月影挡住了太阳,于是就发生了日食。月影有本影、伪本影(本影的延长部分)和半影之分。在月亮本影扫过的地方,那里太阳光全部被遮住,所看到的是日全食;在半影扫过的地方,月球仅遮住日面的一部分,这时看到的是日偏食。有时,月球本影达不到地面,它延伸出的伪本影扫到地面,此时太阳中央的绝大部分被遮住,在周围留有一圈明亮的光环,这就是日环食。天文学家称环食和全食为中心食。中心食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日偏食。

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日,即农历初一,但不是所有的朔日都会发生日食。这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白道面)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平面(黄道面)并不是重叠在一起的,而是有一个平均大约为5°09′的倾角。所以在大多数的朔日里,月球虽然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但月影扫不到地面而不会发生日食。据统计,世界上每年至少要发生两次日食,最多时可达5次。月球的本影或伪本影在地面扫过的区域称为日食带。日食带的宽度一般为几十千米至二三百千米,因此,平均要二三百年才有机会在某一地区看到一次日全食。19年3月9日,中国黑龙江北端看到了一次日全食,这是本世纪在中国能看到的最后一次日全食。1999年8月11的日全食,是本世纪陆地地区可见的最后一次日全食,全食带从大西洋西海岸,经大西洋、英国南端、法国、德国,到西亚、印度北部和孟加拉湾。其中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附近全食时间最长,是观看这次日食最好的地区。

中国古代日食观测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不明白日食发生的原因,以为太阳被“”吃掉了。因此,每当发生日食,人们都非常恐慌,敲盆击鼓要把“”轰走。古代统治者把日食看作是上天的警告,因此对日食观测很重视,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相传公元前2000多年的中国夏代,有一位叫羲和的天文官员因沉缅酒色,漏报了日食,被斩首。据说此后再也没有一个天文官员敢在观测时玩忽职守了。

由于历代都有专门的观测者,因而中国古代留下的日食记录是很丰富的。根据统计,到清代为止,不算甲骨文,只是史书记载的日食就有1000次以上,这是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其中最早的一次发生在大禹三年,在平定三苗之乱时发生日食,由此推算出的年代为公元前1912年,即距今3911年了。

由于日光十分强烈,除了日全食之外,是无法用眼睛直接观测太阳的。公元前1世纪,有一个叫京房的人取了一种很巧妙的观测日食的方法。他将一盆水放在院子里,日食时去观察水中映出的太阳,从而避免了眼睛直接接触阳光而被灼伤。后来,人们用油代替水,进一步减少了日光的刺激。13世纪,元代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了一种叫仰仪的半球形仪器,里面有刻度,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定各个食相的时刻,并估计出食分。到了17世纪,望远镜传入了中国,崇尚西学的科学家徐光启用它观测日食,观测精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因为日食计算涉及到太阳和月球的运动,所以,古代不少天文学家利用日食记录来验证自己的历法。而到了本世纪,古代日食记录有了更多的用途。1969年有人利用25次公元2年以前的古日食记录来计算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逐渐变慢),这25次中有9次是中国的。世界天文学家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可信程度是最好的。

现 代 日 食 观 测

在历史上,人们利用日全食时月影挡住日面的特殊条件,观测色球和日冕,取得了重要科学发现。现在,我们虽然已具备了平时观测太阳色球和日冕的若干手段,但还不能完全取代日全食的观测。最精细的日冕照片仍然是在日全食时拍下的;日全食时拍摄的闪光光谱,仍然是建立太阳光球、色球和日冕大气模型的重要观测资料。因此,在每次发生日全食时,天文学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前去观测。

近50年来,对太阳的射电观测极大地推动了太阳物理学的进展,但是射电观测分辨率低,很难分辨日面上的细节。而在日食时,天文学家可以根据不同时刻月面掩日面的程度,及射电望远镜记录的变化,来判断射电源的准确位置,获取高分辨率的太阳射电观测资料。另外,与光学观测相比,射电望远镜还占有两大优势:首先人们感兴趣的是日食时月球掩食日面的过程,而不是日面被全掩的瞬间,所以偏食、环食同样具有观测价值;其次,光学观测日食的成功率不大,天气不佳或者日食过程中掠过日面的一片浮云都会使观测前功尽弃。射电观测则受天气影响很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有关太阳射电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日食观测得到的。

日 全 食 与 相 对 论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提起爱因斯坦人们就会联想到相对论。相对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就是:物质都有质量,质量产生引力。光线在经过物体近旁时会因引力作用而发生偏转。通常光线经过的物体质量很小,所以偏转极微,近乎是条直线。当光线 通过质量足够大的物体时,偏转效应便会显示出来。太阳是个质量很大的物体,若有天体的光线从太阳近旁经过,应该发生可以检测出来的位置偏移。1916年爱因斯坦计算出恒星光在太阳近旁通过时偏转角度是1.75角秒。验证的方法就是利用日全食时拍摄太阳近旁恒星的照片,再用它与半年前或半年后太阳不在这个天区时的照片作非常精密的恒星位置测量比较,看看这些星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正好1919年5月29日将在南美洲和非洲发生一次日全食。为了验证相对论,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剑桥大学天文台分别派出了日食远征队到巴西和西非观测。两地的观测都非常成功。得到太阳近旁恒星位置移动的数量分别是1.98角秒和1.61角秒。考虑到观测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误差,这样的数值已经非常接近理论值。这是日食观测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次天文。

接着1922年9月21日东非和澳洲发生日全食,又有几支日食远征队观测成功。拍摄到的星像经过精密测定得出恒星位置偏移量为1.72角秒,与爱因斯坦所计算的理论值只差0.03角秒。以后,每逢日全食天文学家还在不断观测,结果都与理论值非常接近。日全食观测结果证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经得起考验的科学理论。

19年3月9日北京时间9时08分—9时l1分左右,我国黑龙江省漠河地区将发生日全食。虽然从全世界来说,大约每三年可见两次日全食,然而任一具体地区平均需三百多年才能看到一次日全食。即使是幅员辽阔的我国,本世纪也只能看到6次三全食,今年3月9日是其中最后一次。下一次将于2008年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

在日全食期间,由于明亮的太阳光球被月球遮挡,在暗黑的天空背景上,将出现平时根本看不见的发光暗弱的太阳高层大气(色球层和日冕),是研究太阳上这两个神秘层次的绝好机会。同时,日全食又是研究因太阳光突然消失而对地球大气、 电离层、 地磁和地电、以及生态等产生影响的难得时机,因而日全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并且,在日全食前后,也是对日食地区广大群众进行科学普及和破除迷信等宣传教育的有利时机。

本次日全食的全食带在我国境内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四条平行直线表示4个不同时刻月影中心位置,它们的见食情况列于图后附表。这次日全食过程中,月球本影最先与地面接触发生在我国新疆最北部的阿尔泰地区与哈萨克共和国交界处,当时日出不久,太阳高度只有8度。然后,月影扫过蒙古共和国和俄罗斯,大约在北京时间9时07分进入我国内蒙古的满归地区,9时08分进入黑龙江漠河地区,9时12分离开我国出境。因此,在我国境内的最佳观测时间和地点应是9时08分~9时ll分在黑龙江漠河地区,当时太阳高度约21.5度,日全食持续时间为2分46秒。可见日全食的可观测条件要比l968年9月22日在新疆和l980年2月16日在云南的日全食优越得多。新疆日全食的太阳高度只有5度,全食时间只有0.3分钟;云南日全食时太阳高至也只有9度,全食时间不过l.7分钟。

我国准备对这次日全食进行专业观测研究。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子工业部22所、南京大学天文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等已经提出了涉及太阳物理、空间物理、电离层、地磁和地电等领域的16个观测项目,其中太阳方面有色球闪光谱和日冕白光观测,以及毫米波和厘米波太阳射电观测。许多天文爱好者也已表示到时将前往北疆进行业余观测。同时,日本、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也在联系到漠河地区观测。19年3月5—10日还将在漠河县举行“太阳与人类环境”科学讨论会,对日食观测、日地关系及其对人类环境的影响,进行学术讨论,并提供观测和观赏本次日全食的机会。

1999 年 欧 洲 日 全 食

1999年8月11日的日全食,是本世纪陆陆地区可见的最后一次日全食。许多国家的天文学家和爱好者都组团赴欧洲观测日全食的壮观景象。中国科协和中国天文学会已组成赴欧日全食观测团队,主要进行照相(日珥、日冕、贝利珠等)观测和光谱观测等。

这次日食,全食带经过欧亚大陆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从大西洋西海岸,经大西洋、英国南端、法国、德国,到西亚、印度北部和孟加拉湾)。其中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附近全食时间最长,是这次见食最好的地区。详细情况请见附表和附图。

8月11日全食带内各地见食情况表

地名 全食

时间 食甚时刻

(地方时) 太阳地平高度 太阳地平

经度

彭赞斯

2m02s 11:12

(上午) 46° 130°

普利茅斯

英 1m39s 11:14

(上午) 46° 132°

兰斯

法 1m59s 12:26

(下午) 52° 146°

梅斯

法 2ml3s 12:29

(下午) 53° 150°

斯图加特

德 2m17s 12:34

(下午) 55° 157°

慕尼黑

德 2m08s 12:38

(下午) 56° 162°

萨尔茨堡

奥 2m02s 12:41

(下午) 57° 166°

格拉茨

奥 lml2s 12:46

(下午) 58° 172°

塞格德

匈 2m21s 12:55

(下午) 59° 185°

布加靳斯特

罗 2m22s 2:07

(下午) 59° 202°

瑟瓦斯

土 2m07s 2:32

(下午) 55° 232°

迪亚尔巴克尔

土 1m20s 2:40

(下午) 53° 242°

伊斯法罕

伊朗 1m33s 4:33

(下午) 41° 262°

卡拉奇

巴 1ml3s 5:27

(下午) 22° 277°

瓦多达拉

印 1m02s 6:02

(下午) 15° 281°

1999 年 欧 洲 日 全 食 照 片

狭缝日食----1999年8月11日德国慕尼黑日全食观测纪实

中国科大附中刘文静

1999年8月11日,我随全国日全食观测团来到了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观测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这次日全食带从大西洋西部开始,经过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在印度洋北部结束。慕尼黑位于日食带内,日食全过程长达之小时40分左右,全食时间在2分钟以上。

8月11日这天的天气是多云、小雨,但是我们还是按来到了预先选好的观测地点:慕尼黑航空博物馆的操场上。8时30分左右我们架起照像机、望远镜紧张地进行着观测前的准备工作。天空浓云密布,偶尔露出小片蓝天,但又很快被乌云遮盖。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空越阴越重,并下起了阵阵小雨。我怀着十分焦急的心情时而看表,时而看天,等待11时16分24秒(慕尼黑初亏时刻)初亏就拍照。但是初亏时刻到了,太阳完全被浓云遮往了。 11时23分太阳从云层的缝隙中露了出来,我急忙按下快门,拍下第一张日食照片,此时太阳己被月面遮往了一小部分。就这样,只要太阳露出云层我就抢拍一张。天空的云向南飘着,太阳时隐时现。日全食快开始了,云层仍然很厚,我的心情更加紧张,我盼望着奇迹出现。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 12时37分13秒(全食始的时间)奇迹真的出现了,浓云裂开一条狭缝,太阳从云层的狭缝中露了出来。刹那间太阳光芒四射,前倍利珠放出耀眼的光芒,日全食开始了,人们欢呼着。沸腾着。我连忙按动快门拍下了倍利珠、日珥和日冕。日全食时天色很暗,太阳戴上了一顶银白色的帽子,十分壮观。日冕的形状随太阳活动的强弱而变化,今年太阳活动己步入峰年,日冕接近圆形,而太阳活动宁静时则日冕较扁。 12时39分26秒月亮移出太阳表面,一束耀眼夺目的光芒再次从暗黑的日面边缘闪现出来,后倍利珠出现了。2分13秒的日全食结束了,我们的度过了这非常短暂的“黑夜”,迎来了“黎明”。14时1分29秒太阳复圆了,天又阴了下来,下起小雨。两个多小时的观测,动人心弦。这是一场惊喜,浓云密布的天空露出一条狭缝,让我又一次饱览了日全食的壮观、美丽。这是一场惊险,险些给我留下本世纪最后的遗憾。真是永生难忘慕尼黑的狭缝日食。

未 来 的 日 食

2000~2020年中国可见的日食

年月日 食类 年月日 食类

2002. 06. 11 环食 2011. 01. 04 偏食

2003. 05. 31 环食 2011. 06. 21 偏食

2004. 10. 14 偏食 2012. 05. 21 环食

2005. 10. 03 环食 2015. 03. 20 全食

2006. 03. 29 全食 2016. 03. 09 全食

2007. 03. 19 偏食 2018. 08. 11 偏食

2008. 08. 01 全食 2019. 01. 06 偏食

2009. 01. 26

环食 2019. 12. 26 环食

2009. 07. 22 全食 2020. 06. 12 环食

...

欧洲高温影响旅游吗

最近欧洲国家高温热浪导致死亡。很多朋友都很担心,还能过去旅游吗?欧洲的高温影响了许多旅游胜地,包括巴黎、马德里和慕尼黑。欧洲热浪详情请往下看。

在人民喷水池旁降温

欧洲将破纪录达40度高温

中信。com报道,欧洲多国气象部门和天气预报服务公司AccuWeather表示,这股来自北非的热气流将于本周抵达欧洲,欧洲广大地区将出现近40的“极热”天气。Accuweather预测,热浪可能会持续到7月初。

热浪将覆盖德国南部、法国东部、瑞士、意大利北部和奥地利。23日,由于预计“比普通夏季更热”的严重恶劣天气,西班牙发布了“**警报”。

法国气象预报员警告说,热浪从23日开始,尤其是东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达到35至40摄氏度。

法国气象局说:“虽然时间很短,但这波热浪来得这么早,强度这么大,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法国卫生部建议,公园和花园等凉爽的公共场所仍应向穷人和无家可归者开放,而老年人和残疾人应向当地登记,以获得帮助。

德国气象局DeutscherWetterdienst在推特上警告说,一股“极端”热浪将于24日抵达德国,并于26日或27日达到顶峰。

德国气象学家张秀坤荣格说:“6月份连续三天气温达到40,这是前所未有的。把撒哈拉热空气吹到我们这里,加上太阳的最高位置,所以高温会持续更久。”

热浪袭击欧洲,导致西班牙和葡萄牙多人死亡,德国和瑞典出现干旱。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的说法,欧洲大陆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八月。

气象专家表示,这种强烈的热浪再次显示了全球变暖对地球的影响,这种天气将变得更加常见。

高温致10人身亡

此外,欧洲多国气温突破纪录,西班牙80%地区发布高温预警。在加泰罗尼亚,爆发了20年来最严重的山火,超过6500公顷的土地被烧毁。6月30日,德国西部气温达到38.9。目前,高温已造成欧洲10人死亡。

6月29日,法国南部多地发生山火,过火面积超过600公顷。山火发生的前一天,当地气温飙升至45.9,打破了该国的历史纪录。

34的高温是一个门槛。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都会引起身体不适。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根据各国实验,人的舒适温度夏季为19~24,冬季为12~22。所以在炎热的夏季,湿度大,温度达到34时,人们就要注意了。当温度和湿度达到一定极限时,人体的热量无法散发,体温就会升高,超过人的忍耐极限,从而发生致命事故。

补水的原则是时间少,时间多。天气热的时候,人会出很多汗,非常容易中暑或者虚脱。老、弱、病、幼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注意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高温天气下,人体内钠、钾随汗液排出大量流失,可引起电解质失衡;人体内的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随汗液流失,可引起营养素代谢紊乱。人体内蛋白质分解的增加会导致能量消耗的增加。因此,保证人体在高温天气下的营养需求和饮食合理,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代谢活动和电解质平衡,适应高温工作和生活环境,保障健康至关重要。首先,加水。夏季气温在36~38之间时,从事户外体力劳动的人每日应补充10L~12L的水分;从事室内工作的人要补水日报的2L~3L。水要少量补充,以免影响食欲。此外,大量出汗会

在这一点上,边肖仍然不介意大家现在去欧洲旅行。当然如果去的话,要提前查好攻略,住宿等问题。

近日消息,欧洲国家高温热浪来袭致人死亡。那很多小伙伴担心,还能过去旅游吗?欧洲高温,多个旅游胜地受到影响,其中包含巴黎、马德里、慕尼黑等。关于欧洲热浪的具体事宜,请往下看。

人在们喷池边降温

欧洲将破纪录达40度高温

中新网报道,欧洲多国气象部门和气象预测服务公司Accu

Weather称,这股由北非地区冒起的热气流本周将抵达欧洲,欧洲广大地区将出现近40℃“极热”天气。Accuweather预测,热浪可能会持续到7月初。

热浪范围将覆盖德国南部、法国东部、瑞士、意大利北部和奥地利等。西班牙23日因预计有“比寻常夏天更热”的严重恶劣天气,发出了“**警报”。

法国气象预报员警告说,热浪于23日开始,尤其是在东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达到35至40摄氏度。

法国气象局说:“虽然时间很短,但这次热浪来得如此之早、强度如此之大,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法国卫生部建议,公园和花园等凉爽的公共场所仍然对穷人和无家可归的人开放,而老年人和残疾人应该向当地登记,以获得帮助。

德国气象服务机构DeutscherWetterdienst在推特上警告说,一股“极端”热浪将于24日抵达德国,并在26日或27日达到高峰。

德国气象学家容格(Dominik

Jung)说:“在6月连续3日高达40℃,这是从未发生过的。撒哈拉将热空气吹向我们,加上太阳位置最高,所以高温会持续更久。”

2018年,热浪袭击欧洲,导致西班牙和葡萄牙多人死亡,德国和瑞典干旱。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称,欧洲大陆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月。

气象学家说这一波强劲热浪再次显示了全球变暖对地球的影响,而这种天气将变得更常见。

高温致10人身亡

此外,欧洲多国气温均突破记录,西班牙80%的区域发出高温警告,加泰罗尼亚地区爆发二十年来最严重山火,超过6500公顷土地被烧毁。6月30日,德国西部气温高达38.9℃。目前高温已致欧洲10人身亡。

6月29日,法国南部多地爆发山火,燃烧面积超过600公顷。山火爆发前一日,当地气温飙升至45.9℃,打破该国历史记录。

高温天气34℃是个槛,日常生活中,冷与热都会造成身体的不舒适。人的正常体温大约维持在37℃左右,根据各国的实验,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是:夏季19℃~24℃,冬季12℃~22℃。所以,在炎热的夏天,湿度较高时,气温达到34℃就需要引起人们注意了。当气温和湿度高达某一界限时,人体热量散不出去,体温就要升高,以致超过人的忍耐极限,造成死亡事故。

补充水分把握量少次多原则,炎热天气下人体会大量出汗,极容易发生中暑或虚脱现象,老弱病幼人员应减少户外活动,要注意多饮水以补充身体水分。高温天气,人体内钠、钾随汗液的排出而大量丢失,可引起电解质平衡失调;人体内维生素C、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随汗液的排出而丢失,可引起营养素的代谢紊乱;人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可引起能量消耗的增加。因此,保证高温天气下,人体营养需要与膳食合理,对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代谢活动和电解质平衡,适应高温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保障身体健康,均至关重要。首先要补充水分。夏季,气温在36℃~38℃环境下,从事室外体力劳动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10L~12L;从事室内工作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2L~3L。补充水分宜量少次多,以免影响食欲。另外,大量出汗同样会引起无机盐丢失,故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应补充无机盐。同时还要注意,应增加维生素C、蛋白质、能量的摄入。

至此,小编还是不介意大家现在去欧洲旅游,当然去的话要提前查好攻略,住宿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