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温度 天气温度

广州天气历史记录查询表最新_广州天气历史记录查询表

tamoadmin 2024-10-24 人已围观

简介1.广州刷新入夏历史最早记录!持续6个月的干旱能缓解吗?2.谁有七月气温记录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徐州),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气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越来越大,多了云托不住,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

1.广州刷新入夏历史最早记录!持续6个月的干旱能缓解吗?

2.谁有七月气温记录

广州天气历史记录查询表最新_广州天气历史记录查询表

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徐州),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气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越来越大,多了云托不住,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雪子,气象学中的“霰”(Graupel)。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后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常呈球状或圆锥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所以最明显的差距是冰雹大,雪子小。

雪(Snow)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而且雪花呈现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霰是大量凝结冻附的冰质粒包围积集于雪晶四周,掩蔽了雪晶本来形状的固态降水。

据南海县(南海县府驻广州)志记载,从宋朝算起,已经有13次的降雪,平均50多年下一次雪,最近一次下雪是1929年。请看南海县志几次记载得较为详细的雪情:

宋朝淳祐五年十二月(1246年初) 大雪三日,积盈尺余,炎方所未有也。

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雪,梅枯死。

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十二月 西樵山大雪,林木皆冰,二日乃解。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冬大雪霜,树木全枯死。

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大雪漫天如飞絮,积地四寸余。

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夜 风雨雷电雪雹并至,鱼多冰死。

清朝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十七、十八日(1893年初),大雪,平地积雪寸余。

民国18年(1929年)1月 入冬以来,天气奇暖,久不下雨。27日开始微雨不止,29日凌晨大吹北风,黎明转降微雪,天明之后,颇为寒冰。30日上午,仍降雪点,午后更寒,中央公园(在广州,当时南海县府驻广州)之梅花、红菊,铺满雪菲,均为艳白。31日晨,雪仍不已,寒度尤烈。查是晨盘福路已发现一年老乞丐冰死路旁。

由于民国以来,广州和各县志书成书年代不一,且有中断。如《广州府志》中断100多年,各县志下限也不尽统一。暂以已见之于志书的为录,不排除有下雪而缺记载之事 。是以民国以来广州地区的降雪记录,另待专文考证。(例如:根据气象历史记录,广州上一次出现下雪天气是在1967年12月29日,在广州郊区花都、从化。)

广州刷新入夏历史最早记录!持续6个月的干旱能缓解吗?

2023年3月24日中午时分。广州五山观测站共记录过4次冰雹,分别出现在1982年3月14日、1983年3月1日、1986年3月10日和2005年3月22日,截止到2023年4月4日,又下了一场冰雹,时间是在2023年3月24日中午时分,广州白云区、佛山南海区、三水区等多地都下起了罕见的冰雹,天如黑夜。冰雹也叫“雹”,俗称雹子,“霸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徐州,甘肃等地),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谁有七月气温记录

2021年广州刷新入夏历史最早记录!持续6个月的干旱能缓解还是要看这些因素:

1、2021年广州一下就刷新了自己的记录,最早入夏,这要看之后六个月是否有冷空气降临,在冷空气的刺激下,是可以达到一定的缓解;

2、可以取一些人工手段干预,持续六个月的干旱如果不能够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缓解,那么还是可以取一些人工降雨等手段;

3、还有一种是台风,广州本身是很容易有台风。在台风来临的同时势必伴随着大面积降雨,这也是缓解干旱的一种方式。

可以说这次刷新了广州入夏记录以后,大家对于之后会造成的干旱等影响还是十分的惶恐。天气也是人类所无法控制的一个方面,好在现在还有一些人工手段可以进行干预,在期待自然环境自我调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人工介入的准备。

一、人工手段的介入应该是缓解干旱的第一手准备。

首先我认为应该要先做好人工介入的准备,不能够只是去思考自然环境可以缓解到什么程度,应该去思考,我们人类面对干旱的时候可以取什么措施。同时在思考的时候做更多的备选方案,以备不时之需。不要只去以来自然,我们更应该动用人类的科技手段。

二、大自然本身就能够调节自己的环境,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也是能够缓解干旱。

当完成了我们自己的准备的同时,应该要去更加积极的观测天气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变换。在例如台风等天气变化来临的时候,这就是一种大自然缓解干旱的一种方式。

三、不需要过多的恐慌,在未来发生干旱之前提早做好准备,这才是积极面对的态度。

现在也不需要过多的恐慌未来还没有出现的事情,这是一种预测,但是我们也有更多的手段更能力去缓解。能否缓解还是要看人类是否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解决的方式。当年有南水北调的工程,现在如果缺水了,也应该是有能力从别的地方吊水过来,只是可能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

四、结语

可以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如果持续了半年的干旱确实是很严峻的考验,给广州人民来带不小的精神压力。不过大自然本身也是有调节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要更加积极的保护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人工降雨等手段也是未来可以考虑的方向。

今年7月份以来,北京地区热浪滚滚,酷热天气频繁出现,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打破了1841年以来历史同期纪录。

据北京晚报报道,7月份本市平原地区的平均气温为29.1℃,比常年偏高3.3℃,是1961年以来同期出现的最高值。南郊观象台的平均气温更高达29.5℃,打破了1841年以来的同期历史纪录,而7月份的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日数和日平均气温超过30℃的日数均有14天之多,也同样打破了同期历史纪录。另外,7月日最高气温超过37℃(人的正常体温)的日数亦有8天之多。其中,7月1日的最高气温为39.4℃,是入夏以来出现的最高值。。

高温天气更加剧了水汽蒸发,使得本市旱情再度急剧发展。特别是京郊密云县,入夏以来降水量只有35.8毫米,不足常年的两成,旱情异常严峻。